央广网

为了海底种珊瑚,他差点与死神擦肩

2018-04-12 16:13:00来源:中国之声

  在深邃幽蓝的海底,珊瑚礁,海南当地人叫“海石花”,被科学家誉为的“海底热带雨林”,鱼类、贝类、藻类等聚焦其上,成为了近岸海域生态稳定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近岸污染,珊瑚礁面积曾大量减少,我国管辖海域最广的海南省为此出台全国第一个珊瑚礁保护条例,珊瑚礁成为海洋生态保护的重点。

  在三亚,有这样一位种珊瑚的人,他就是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一位名副其实的“水下育林人”。

  “我是1987年10月来三亚的,那时候三亚鹿回头半岛都是珊瑚,一退潮,一脚踩下去到处都是。”陈宏回忆道,“后来越来越少,那一带想找到活珊瑚已经非常难了。”

  珊瑚礁退化是全球共性问题。1987年,陈宏在中科院一海洋机构组织研究珊瑚礁等生物工作,开始和珊瑚打交道。当时培育珊瑚在国内是天方夜谭,国外技术也刚刚起步。陈宏说,“那时人们连珊瑚为什么死亡都搞不清楚,更别提种珊瑚。”

  2003年,陈宏成立了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开始了被他称为“逆水行舟”的珊瑚培育种植研究。这是一所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只能通过承担科研项目申请的经费勉强支撑。转机出现在2013年,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海南。海南省成立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珊瑚修复研究。陈宏的“百万珊瑚计划”就在其中。

  (正在珊瑚苗圃上长大的珊瑚)

  在三亚,记者见到刚刚从三沙考察珊瑚种植回来的陈宏。阳光下黝黑的脸庞,满是喜悦和兴奋。他说,他的珊瑚苗人工培育规模目前已呈几何倍数增长。他有信心,2020年将海南沿海全部种上人工珊瑚苗。这份信心和底气源自政府的大力支持。感触颇深的陈宏,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上午刚向省渔业厅反馈一项建议,马上就得到了回复。“这种速度,和过去完全不一样!”

  如今,陈宏带领他的团队已攻破南海珊瑚白化、珊瑚规模化培育、完成生态修复三大学术难题。北至海南陵水,南到西沙群岛,十六万多株新培育的珊瑚已经在南海波涛里发育壮大。一个鱼类、贝类、藻类共生的缤纷“珊瑚花园”正在近岸海底悄然生长。

  “我在凤凰岛投人工珊瑚礁石时,绑着1吨多礁石的绳子一下子缠到身上,将脖子死死勒住。幸亏后来用潜水刀割断绳子,才和死神擦肩而过。”谈及长期以来海底作业的艰辛,陈宏只是一笑带过。然而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扎入水中,星星点点地拼凑出如今近岸珊瑚丛生,鱼群环绕的美丽画卷。

编辑: 巩盼东

为了海底种珊瑚,他差点与死神擦肩

在深邃幽蓝的海底,珊瑚礁,海南当地人叫“海石花”,被科学家誉为的“海底热带雨林”,鱼类、贝类、藻类等聚焦其上,成为了近岸海域生态稳定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