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央广网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共和国追梦人》。70年来,我们用奋斗定义人生价值,谱写出华丽的时代篇章;栉风沐雨,砥砺歌行,我们与祖国共同成长,一起筑梦、追梦、圆梦。本期追梦故事--《黄士元:戏痴一生》。
本期主播:庞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主持人)
4月16日,在常德鼎城区草坪镇放羊坪村,一出好戏正在乡村大舞台精彩上演,极具地域特色的花鼓戏表演《赛诗路上》,幽默风趣地展示着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把台下观众看得乐呵呵。如今的这番乡村文化繁荣景象,离不开一位叫黄士元的农民剧作家。
黄士元创作的《赛诗路上》在乡村大舞台表演。
他是泥土里的“金疙瘩”,将时代底蕴凝聚笔端,用质朴而隽永的文字播撒金黄的“麦种”,浸润原野的芬芳。
黄士元出生在鼎城区十美堂镇,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高小毕业的他,14岁开始从事文艺创作,从最初的写民歌、诗歌、快板、对口词,到写曲艺小品、小戏、大戏。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他成长为国家一级编剧。而农村、农民,一直都是他创作的“源头活水”。
在农村时,他在自家门前搭了个凉棚,乡亲们可以在那喝茶歇脚,他一边和乡亲们闲聊,一边用小本子记下有意思的乡村故事,收集创作素材。
担任电影放映员后,他白天走进工地挑土、挖沟、推车,收工后把观察收集的故事制成幻灯片,在电影放映前播放。通俗易懂的唱词,朗朗上口的小调,使他的幻灯片比电影更让农民印象深刻。
工作调动进城了,他不忘邀请乡亲们前来家中做客,听他们讲带有泥土味的故事,也时常带着纸笔,深入农村搞创作。
……
黄士元的创作,扎根泥土,为农民执笔,为土地歌唱。慢慢地,他独具乡土气息的戏剧作品,搭配花鼓戏、渔鼓、常德丝弦、常德小调等地方特色曲艺,被搬上乡村舞台,极大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并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黄士元家中的书柜,摆满了相关艺术典籍。
黄士元的家在常德市鼎城区老文化局院内最底层,一间不足70㎡的房子。走进他的家,简陋却干净整洁。进门左转,就是黄士元的书房,墙上挂满了他所创作剧本的演出剧照,书架上也堆满了《莎士比亚全集》《田汉全集》《中国历代曲艺作品选》等艺术典籍。
黄士元的老伴宋秀英说,“他常常在书桌上写戏,一写就写到凌晨两三点,没有丝毫倦意。”
对于一个戏剧创作者来说,最难得的就是守住寂寞,守住清贫,守住底线。早年,小有名气的黄士元,在艺术创作上也遇到过不少诱惑。
“上世纪90年代初,黄泥街书商便高价要他写艳情侠客,歌厅老板出一百万让他写段子,还有一些企业家找他写传记。只要他愿意迎合市场创作一些调侃类的戏剧小品,挣钱对他来说很容易。但是他都毫不犹豫拒绝了。” 鼎城区文旅广体局副局长金丽华讲到,黄老师有着骨子里的坚守,他对作品心存敬畏,坚持将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只专心从事他的乡土戏剧创作。
生前一直坚持艺术创作的黄士元。
2019年3月1日20时30分,76岁的黄士元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我们。黄士元走了,但他的作品还在一次次的演出,他的艺术生命还在学生们笔下延续。(供稿单位:湖南省网信办 作者:刘思佳)
主播介绍
庞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新闻主播、十佳节目主持人。在三峡工程直播、十七大、十八大、两会等重大宣传报道中均作为主播,出色完成直播任务,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奖项十余个。2012年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