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共和国追梦人】在荒山上培植“绿色银行”

2019-04-30 16:03:00来源:央广网

  编前语: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央广网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共和国追梦人》。70年来,我们用奋斗定义人生价值,谱写出华丽的时代篇章;栉风沐雨,砥砺歌行,我们与祖国共同成长,一起筑梦、追梦、圆梦。本期追梦故事--《在荒山上培植“绿色银行”》。 

 

 
本期主播:董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文艺之声主持人)

  一把镰刀、一双解放鞋、一件中山装,这是文朝荣老支书的“标配”,站在人群中,他和其他老百姓没有任何一点区别。然而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彝家汉子,他用三年的时间,带领海雀村村民,种树13400亩,让海雀村万亩荒山变成涛涛林海。带头搞科技兴粮,带头发展中药材种植,让海雀村群众,彻底告别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难日子。从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退下来后,他坚持义务巡山近二十年,海雀村几百口村民还是亲切的叫他“老支书”,他依然是大家的主心骨和当家人。

  1986年前的海雀,四周都是光秃秃的山头,晴天黄沙四起,雨天泥石流肆虐,到处是大沙化、大破沟,看着村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苟延残喘的生活,文朝荣心如刀绞般的难受,他说,要想治沙,得让海雀所有和尚坡的山顶戴上帽子,山腰系上带子,山脚穿上鞋子,这“三子工程”指的就是植树造林。

  在喊破嗓子和做出样子之间,文朝荣毅然选择了后者,他让两个还未成年的儿子,把5亩自留地一锄一锄挖出来,全部育上松苗,自己一个人跑到100多公里外的水塘林场,软磨硬缠的要了几车华山松苗,一个人踩着稀泥赶着马车把松苗全部运到村里,100多公里路程,文朝荣来来回回的跑了七八趟,一个来回就得几个昼夜。饿了,就啃上两口随身携带的苦荞粑;渴了,就喝山里的溪水。他强忍着脚趾被磨破的疼痛,任凭鲜血浸透脚上的草鞋。

  树苗终于运回来了,看到老支书憔悴苍白的样子,村民们感动了,主动扛起锄头、背上背篓、提起镰刀上山。一场斗荒山、战贫困的战役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1987年冬天开始,文朝荣老人每天组织300多个村民,天亮就上山放线挖坑,晚上披星戴月回家,经过他“检查验收”后,山上整整齐齐地种植了华山松、马尾松等树苗。经过3个冬天的苦战,植树13400多亩。

  植树造林,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管好林地,文朝荣组织村支部和村委会在征求群众意见后,拟出了村规民约。同时村里还成立了由6名青壮年组成的护林队,由大家凑粮食作为报酬。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森林得到了保护,水土得到了保持。而担心无牛羊放牧地方的村民,也在老支书的带领下,改变了过去饲养牲畜满山跑的习惯,依照季节轮休放牧。春节大部分时间圈养,走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混合放牧方式。

  1989年,正值国家在贫困地区实施温饱工程,大力推广科技兴农、科技兴粮,当听说玉米种植采用地膜覆盖能增产增收时,老支书动员4名党员,带头试种地膜苞谷,秋收时产量增加了好几倍。收成鼓舞了群众,人们纷纷跟着老支书,学起了地膜种植。在文朝荣的带领下,海雀村粮食亩产从不足50斤提高到800斤。森林覆盖率从4%达到了70.4%,户均拥有林地5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元增加到7530元,贫困人口从730人降到27户65人,从“吃不饱”到“吃不完”,粮、林争地的矛盾极大缓解,文朝荣把海雀村从一个苦甲天下的穷村子,带上了林茂粮丰的致富路。

  2014年2月14日,是全国人民传统的元宵佳节,老支书文朝荣因为积劳成疾,永远的离开了人世,然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为海雀村民做的一切。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文朝荣站着是一面旗帜,躺下是一座丰碑。(报送单位:贵州省网信办)

主播介绍

 

  董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文艺之声制作人、主持人,一级播音员,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文艺大奖、中国新闻奖、广播文艺节目专家奖一等奖、首届全国网络视听大会音频大奖、中央台播音主持一等奖获得者、主创作品蝉联五届中央台优秀节目一等奖。

编辑: 胡莹莹

【共和国追梦人】在荒山上培植“绿色银行”

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文朝荣站着是一面旗帜,躺下是一座丰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