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打误撞,一生献给川剧事业
黄廷炎在家中排行老大,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10岁时黄廷炎就弃学走入社会,自谋生路。1955年,黄廷炎陪发小去考川剧团。到了现场发小怯场了。黄廷炎就在旁边用口技帮忙打拍子鼓励发小,黄廷炎准确的节拍吸引了考官。最终,陪考的黄廷炎误打误撞考入了川剧团,14岁的他也成了铜梁县川剧团最小的团员。黄廷炎进川剧团后,先是演娃娃生,长大后就演武生,30多岁开始做剧团的编导,接触到了川剧的场景布置、人物造型等方方面面。而这些无意间为他开创另一番事业打下了基础。
创新舞龙,铜梁龙舞屡获金奖
1988年9月,北京将举办首次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全国有18个地方的舞龙队参加,铜梁龙代表四川省参赛。在会上,黄廷炎主动请缨,被确定为龙舞导演,负责50米长大蠕龙的舞龙动作编排和训练。黄廷炎决定使用川剧团有一定舞台功底的年轻男演员来舞龙,举手投足更有舞台范和观赏性。第二步是如何对舞龙的动作进行创新。根据讲故事的思路,黄廷炎抓住铜梁龙道具较长的特点,根据龙舞线条的艺术,设计出“龙出宫”“快游龙”“慢游龙”“单侧快舞”“螺丝扭”“霸王鞭”“舞天花”“叠宝塔”“大回宫”等二十余个固定套路。经过2个月集训,依靠创新的舞蹈编排和混合了川剧特色的场景、音乐、体育、杂技,黄廷炎执导的《鱼跃龙门》《大龙舞》在全国18支龙舞队中独占鳌头,创纪录地捧回冠军奖杯。
从此以后,在黄廷炎的编排之下,铜梁龙舞正式由自娱自乐的民间杂耍一跃进入舞蹈艺术的殿堂,登上中华龙舞的“制高点”,其编排的舞龙动作开始引领全国龙舞的方向。
铜梁龙舞,成为国家舞龙技术标准
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在鼓浪屿召开竞技龙舞会议。黄廷炎编写的《龙舞基本动作分级规范》得到专家一致肯定,被确定为全国体育竞技龙舞规范,黄廷炎成了规则的制定者。1995年5月,全国首届舞龙大赛在北京颐和园举行,铜梁龙获得金奖;7月,国际龙狮大会在广州增城举行,代表中国参赛的铜梁龙又获冠军;随后的几年,只要有铜梁龙参加的舞龙比赛,冠军几乎就没有旁落过。铜梁龙由此享誉全国,铜梁的龙舞指导教师被派往全国各地传经送宝,铜梁人扎的铜梁龙成为全国各地舞龙队的标准道具。
史无前例,9条铜梁巨龙天安门广场表演
1999年,国庆50周年,铜梁龙更是史无前例出动了500多人的表演队伍,出动9条大龙,包了一列专列到北京,登上了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广场,引来世界的关注。黄廷炎就是那场铜梁龙舞的总导演。自此,铜梁龙舞登上了历史的巅峰。
1999年,国家体育局宣布铜梁龙为“国家舞龙队”,2004年4月8日,国家文化部公布铜梁龙为中华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2006年1月,国务院公布铜梁龙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对铜梁龙舞做出巨大贡献的黄廷炎,则在2008年3月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又被文化部和人力资源部联合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
铜梁龙舞,写进课本走向世界
黄廷炎说,除了川剧表演和编导,其它时间都用于传播和教学龙舞艺术。不仅女儿跟着自己学,国内的北京、上海、浙江和泰国都有人请他去教学。为了促进铜梁龙舞的传承,铜梁区从2005年起将自编的龙舞及龙文化乡土教材发放到中小学校,从小给孩子普及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从2010起龙舞进课堂,校校有舞龙队,每年一次校内龙舞比赛,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小学生龙舞艺术节。在黄廷炎等一批老艺人的坚守下,近年来,铜梁龙舞艺术在海内外舞台大放异彩,先后参加了建国35周年、50周年、60周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庆典活动,还远赴美国、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今年黄廷炎78岁了,但是他仍然还在传授龙舞技艺,他说只要还走得动,他就要一直把龙舞技艺传授下去。(报送单位:重庆市网信办 作者:范永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