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央广网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共和国追梦人》。70年来,我们用奋斗定义人生价值,谱写出华丽的时代篇章;栉风沐雨,砥砺歌行,我们与祖国共同成长,一起筑梦、追梦、圆梦。本期追梦故事--《小木碗和他的大梦想》。   

 

 本期主播:长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主持人 

  一个小小的木碗,承载着无数西藏察隅木碗匠人的酸甜苦辣,更盛满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察隅县阿扎村的木碗因为其独有的制作技艺和文化魅力而华丽转身,因为走规模化、科学化的产业经营之路,年产值达到100多万元。曾经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循着梦想开启的历程,寻找木碗最初朴素的愿望。位于藏东南的察隅,与缅甸、印度接壤,层峦叠嶂、风光秀丽,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称。透过雪山映照的蓝天白云、湖水倒影,察隅县阿扎村的木碗匠人朴素而执着的信念让人心无旁骛。

  格松赤烈,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察隅人,作为察隅木碗制作技艺传承人,一生梦想不辍,将自己深深熔铸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精心打造每一件艺术作品。

   

  格松赤烈老人展示他家店内品质最好的木碗。图片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为了生活,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格松赤烈跟随木碗制作技艺高超的舅舅,披荆斩棘、爬上山峰,取桦木、五角枫、三角枫等优质树木的树瘤,然后将这些优质材质用背篓背回家,精心打磨制作,经过水煮、阴干、定型、上漆等多道繁复工序,再把每一件作品装进竹筐,携带干粮,开始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的叫卖。那时只是为了家人基本的物质需要,大多都是通过以物换物的形式获得生活必需品。梦想之路虽依然遥远,但在格松赤烈的心里,因为作品受到青睐而带来的成就感让他信心坚定。

  岁月如歌,木碗如初,生活如初,梦想依然。怎样让传统技艺释放出更多的利益和价值,是格松赤烈的梦想,在这条延伸的路上,格松赤烈的儿子罗松群培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带着梦想一路前行。

  罗松群培19岁师从父亲,由于悟性较高,又始终遵从父亲的教诲,仅仅一年,罗松群培完全掌握了木碗制作技艺,并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气息相结合,因而出自他手的木碗在市场上展现出了独特魅力,由此,25岁的罗松群培成为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人。

  

  罗松群培展示木碗制作的细节。图片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一枝独放不是春”,不满足于现状的他,为了让更多的察隅人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06年,罗松群培成立了“阿扎冰川林下产品有限公司”,毫不保留地将木碗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人,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如今,罗松群培不仅带出了32名可以完全独立制作木碗的徒弟,还让阿扎村的38户人家参与到他的木碗合作社,年产值达到100多万元。

  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并没有让罗松群培停止梦想追求的脚步。为拓展增收致富门路,他在上察隅镇的古巴村、米古村建设了一个256亩的茶叶基地,并从内地高薪聘请技术员,同时组织和号召当地村民来基地务工,每向每个务工村民支付160元的劳务费。产业链的延伸,不仅有效抵御了不可预知的风险,还为当地群众增收受益夯实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梦想还在继续,在追梦的路上,罗松群培曾应邀参加深圳文博会这次经历让他大受启发,他想在察隅县城建立一个察隅木碗博物馆,一方面为这一传统技艺塑型铸魂,重要的是想把梦想放大,带领村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阔步前行。

  时间在改变一切,不变的是察隅木碗匠人的梦想和初心。我们坚信,有了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有了坚如磐石的执着信念,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梦想之路上大放异彩。(报送单位:西藏自治区网信办 作者:胡峥嵘)

主播介绍

  长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播音员、主持人,现为《共和国声音日历》、《永恒的中国之声》栏目的播讲人。曾主持《新闻纵横》、《全球华语广播网》等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