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变两班倒、12小时长时间工作的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用工模式,使更多年轻人愿意加入技能工人的队伍。”这是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邢京龙针对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出的建议。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因其能够大范围解决普通劳动者的就业,社会效益立竿见影,被称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对推动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制造业尚存“大而不强”的问题,不少企业仍靠延长劳动时间来盈利,遵循着依赖劳动力和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但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要实现这一目标,除技术创新、产业再造、优化环境外,打造制造业“工匠之师”最为关键。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我国的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结构不优、素质不高问题突出。有数据显示,我国的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有26%,而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迄今仍实行每天12小时、两班倒的制度,员工工资构成主要依靠加班费,严重影响员工身体健康,这也导致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成为技能工人,不少制造业企业长期面临“用工荒”“招工难”的问题。因此,邢京龙代表的建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技能工作者的心声,也是在给制造业企业提个醒儿。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创新工作制度、改善技能工人工作条件和待遇,焕发内生动力非常关键。唯有让用工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企业才能获得更多高技能人才,制造业才能涌现出更多“大国工匠”,汇成“工匠之师”,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夏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