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临近,2022年春运大幕开启。尽管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存在,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仍将照例踏上回家团圆的旅途。

春运,连着万家灯火,是一场民生保障“大战”。也正因此,春运中的任何改善举措和服务变化,都是民生至上考卷的及时回答。

据媒体报道,今年春运,铁路部门出台了不少便民惠民举措,一时引来不少赞誉:扩大票价优惠范围和力度,部分列车价格甚至低至2折;继续保持公益性“慢火车”开行规模,切实保障边远山区群众出行;通过数字终端适老化改造、完善线下服务渠道等手段,为老年人、脱网人群和需要特殊服务的重点人群提供出行保障。

这些极具针对性的举措,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社会群体多元化、差异化的出行需求,尤其是通过系统的兜底和服务的优化,让各种语境中的“弱势群体”出行难题得到解决,让他们的回家路更为顺畅和温暖。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真正落到了人们的心坎上;实实在在的成效,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也由此实现累积。

疫情背景下的春运,比以往多了一些限定条件和不确定性。在线上就能实现临时身份证办理、改签等业务,减少了不必要的线下人员聚集,将风险点尽可能消除,也让踏上回家路的人们更加便捷和安心。

几十年来,从绿皮车到动车组,从摸黑线下排队到线上一键购买,我们见证了太多春运的变化。而这变化的背后,始终不变的是对人们需求的呼应,对民生短板的补齐。各式各样暖心的春运记忆,生动诠释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相信我们定能通过春运及其他民生议题的“压力测试”。(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莫洁)

编辑:李岸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