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瓶可乐,可以变成什么?上海浦东一小区的居民给出了答案:一家“小超市”。4月11日晚,该小区一位业主拿出12瓶可乐,放在楼栋大堂共享给邻居。随后几日,不断有邻居来拿可乐,并留下其他物品供邻居们取用,于是辣酱、护肤品、方便面、咖啡、啤酒、宠物尿不湿等纷纷涌现。有人提供了置物架,将物品分类摆放。有人成了管理员,负责理货、消毒。

在疫情牵动人心之时,这场12瓶可乐开启的“以物换物”奇妙之旅,在网上赢得了一片点赞。这种来自身边邻居的互帮互助、无私分享,自有闪闪发光的动人力量。长期以来,我们都有一种感觉:大城市讲究“边界感”、强调个人隐私,邻居之间多是“熟悉的陌生人”,很多人小时候经历过的左邻右舍间熟络氛围,在如今的都市生活里越来越稀少。但“12瓶可乐”的故事重塑了这种观感:即便身处陌生人社会的大都市,当你需要的时候,邻居们仍会纷纷伸出手——哪怕你们连对方的名字都不知道。

其实,“12瓶可乐”只是一个缩影。以笔者居住的小区为例,因为年轻人多,小区早已开启“以物换物”模式,蔬菜、米面等食物换抽纸等必需品,洗发水换药……小区微信群简直成了一个微型线上市场。除了交换,人们还会直接赠送。当然,获赠者还是多会“回礼”表达谢意。大家都很自觉地喷上消毒水,挂在门把上,等人来取,避免接触。

身处其中,笔者尤其能感受到来自邻居们的善意和温暖。在上海疫情防控吃劲、物资供应保障还未充分畅通的当下,这种互助是一种群众间自发的生存策略和救急智慧,也在精神层面鼓舞了人们:面对疫情,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我们始终在一起,风雨同舟,守望相助。

当然,“以物换物”也是一种提醒,城市保供还应该更快些、顺畅些、打通“最后100米”力度还要更大些。这也是上海自本轮疫情以来与疫情防控同步推进的重要工作。随着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的划分,对应的物资保障方案也已出台。防范区内的一批超市卖场开始营业,封控区、管控区则继续在线上团购、线下送货上打通关卡、提升效率。“12瓶可乐”能变成“小超市”,也说明居民手中的物资在增多,背后是上海的保供工作正在持续改进,期待温暖的互助货架更充盈。(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之心)

编辑:郑皓月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