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带动就业,就业稳,脱贫有底气。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致富的必经之路。对集中分布于我国中西部的贫困山区而言,区位偏远、工业基础薄弱等短板问题曾制约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贫困山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本身就是发展的潜力与优势。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如何在家门口的风景中找到发展前景,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脱贫致富之路,几乎成了贫困地区绕不开的一道考题。

  云南独龙族通过发展草果、独龙蜂等生态产业,挣脱延续了千年的贫困。湘西十八洞村依托生态、文化优势,在乡村旅游的路子上按下了脱贫“快进键”。重庆武隆变“山区”为“景区”,全域旅游让数万贫困户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全国各地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中西部22个省区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26万亿元,生态扶贫带动300万贫困人口脱贫……

  人居环境得到整治,山青水秀,产业落地,带来就业,外出务工的人纷纷返乡,贫困地区在观光旅游、生态康养、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的发展潜能逐渐被激活,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供给能力增强,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生态扶贫之路越走越宽。这些新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生动诠释和深刻实践证明,好的生态环境自有含金量,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扶贫大有可为。

  我们既不能像以往一样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也不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斩断贫困区的发展之路,而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挖掘生态优势,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让生态持续释放红利,将绿水青山科学、稳定地转化为贫困户口袋里的“金山银山”,源源不断为脱贫致富注入稳定、可持续的新动力,让脱贫成果更丰硕、更牢靠。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两场仗的成效既相互影响,又共同决定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意义重大。越是到了要啃“硬骨头”的攻坚冲刺阶段,就需要我们拿出决心、干劲与智慧,在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之间找到一条科学有效的发展之路。(央广网评论员 陈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