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播的《山海情》,观众和舆论评价双高。虽已收官,但仍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一部以福建、宁夏两省区东西协作脱贫致富为背景的电视剧被广泛关注的背后,也带给我们对影视剧的深深思考。 

  什么样的剧,才能根植人民群众心中?这本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又是一个实实在在、无法回避的现实话题。 

  如今,无论是历史剧,还是现实剧,亦或是肥皂剧,给人的感觉总是难接“地气”。投资额一部比一部高,距离人民群众的“心”却越来越远。无形中成了墙上芦苇,既谈不上什么思想性,也没有什么艺术性,充其量只能是个隔靴搔痒的“过场”,甚至沦为观众笑谈。《山海情》的成功,不仅在于剧中情节、人物、事件“土”得掉渣,人物语言中的西北方言,更是助力本剧人气飙升,备受好评。毫不夸张地说,剧中每一个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影子。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土”才征服了观众,才成了吸引观众眼球的“中心”。 

  同时,笔者认为,也恰恰是这种“土”,真实、客观反映了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差距。现在我国中东部的城乡居民乘坐高铁出行已经成为习惯,而宁夏在一个多月前,才真正意义上开通了高铁。在本剧刚开始时,几个没见过火车的孩子渴望看到火车的心情,跟宁夏人盼望高铁的心情是相似的。也正是这样的心态,才让很多观众对扶贫、对东西部差距有了初步的具象化认识。 

  当然,也有评论质疑,这部剧过分渲染、夸大了西部的贫穷程度。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宁夏,长期跟踪报道西海固脱贫致富的新闻工作者,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剧中的贫穷,是几十年前西海固贫困现状的真实写照。当时,很多村子的贫困状况,比剧中描写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了贫穷这个“卖点”外,随着东西协作扶贫号角的吹响,福建的干部、企业家参与宁夏扶贫揭开了宁夏扶贫历史新的一页。他们带来的理念、资金和项目直到现在都惠及着宁夏已经实现脱贫目标的群众。在宁夏南部山区,很多人学会了喝茶,而且喝的茶,绝大部分是福建茶,足以说明福建本土文化与宁夏文化的融合。福建人带来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新发展理念注入宁夏,成为本剧的另一个广受欢迎的“热点”,让观众看到了东西部理念冲突中的一个个生动故事。 

  笔者认为,该剧成功另一个的“推手”,在于演员们的“西北化”阵容。演自己熟悉的生活更能够出彩,从这个方面而言,这部剧将山海之情演绎得酣畅淋漓。 

  只有根植土地,种子才能破土发芽,才能迎来金色的收获。这正是《山海情》带给我们最大的成功和惊喜。(央广评论员 郭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