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的山水乡愁】水泥块砌成了“致富渠”

2017-07-21 18:4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张掖721日消息(记者刘一荻)作为张掖市高台县宣化镇贞号村的土地流转大户,刘小军最近一年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从2014年起,刘小军开始承包贞号村村民的土地进行大规模农业种植。他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敢大面积承包土地,主要因为当地灌溉引水渠衬砌工程的完工。

  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决定了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刘小军在流转土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交通、水文、土质、地理位置等等,而他告诉记者,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农田基础水利设施。

  

  刘小军向记者展示田地里的向日葵 央广网记者刘一荻

  张掖市高台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然而,高台县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这无疑给农作物的生长制造了巨大的困难。当地依托黑河河水和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修建了数量庞大的土渠。一条条简易的土渠承载了农作物的生命之源。

  然而,土渠滋润了庄稼,却伴随而来了不少“副作用”:易渗漏,水流速度慢、人力耗费大等等。土渠至田地进水口只能靠人工用铁锹一点点挖开,灌溉完后再一锹一锹将进水口填上。

  

  衬砌后的新水渠 央广网记者刘一荻

  2014年,高台县宣化镇贞号村正式启动了农业灌溉渠衬砌工程建设,将原有的土渠进行平整、拓宽、铺设水泥块,让杂乱的“土沟”“变身”成整齐的水泥灌溉渠。

  2015年下半年,贞号村的4个社完成了渠道衬砌建设。经历过土渠灌溉的刘小军对此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土渠的灌溉不仅时间慢,每亩地增加的上百元的人工成本就让他头疼不已。

  刘小军流转的土地就在已完成渠道衬砌的这4个社之中,“在衬砌之前,浇一亩地就要花30元的水费,但是现在只需要十几块钱,便宜了很多,浇水也方便了很多。由于能经常进行灌溉,农作物长得比以前好了。”

  贞号村党支部书记朱吉财告诉记者,目前衬砌渠道已经覆盖全村60%的面积,“衬砌后的渠道不渗漏,灌溉快,给农业种植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谁的利用率,村里的用水量也比之前少了10%。村民花的钱少了,大家都很开心!”

  据了解,高台县范围内高标准衬砌渠道已达到7542条,约合4858公里,保障了全县大部分农民的基本灌溉用水,其余个别渠道的衬砌建设计划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工。

  最近,土地流转大户刘小军考虑着将经济效益更加丰厚的制种玉米和向日葵继续扩大再种植。依托着贞号村已经衬砌的灌溉渠和即将开工的水渠,他相信自己的收益会越来越好,未来也越来越有盼头。小小水泥块衬砌成的灌溉水渠,变成了贞号村发展的“致富渠”。

编辑: 郅怡婧
关键词: 乡愁;水泥块;致富渠

【我的山水乡愁】水泥块砌成了“致富渠”

作为张掖市高台县宣化镇贞号村的土地流转大户,刘小军最近一年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从2014年起,刘小军开始承包贞号村村民的土地进行大规模农业种植。他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敢大面积承包土地,主要因为当地灌溉引水渠衬砌工程的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