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丝竹阵阵新声脆:古老“南音”披上现代外衣

2017-08-08 10:1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厦门8月8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厦门中山公园,入口左侧有一处古香古色的中式楼阁南音阁,门外绿竹掩映,给炎热的夏天增加了一丝凉意。如果是在周末傍晚走进公园,远远就能听到从阁子里传出的箫声与笛声,与悦耳的歌声相和,这座小楼就是厦门南乐团的所在地,而厦门南乐团也是如今中国仅有的两个南音专业表演团体之一。

  

  “南音”亦名“南乐”“南曲”“弦管”“曲管”,流行于福建泉州 、厦门及漳州等地区,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旅居地也很盛行。

  作为一门古老剧种,南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蕴藏于唐,形成于宋元,发展至明清两代已非常繁荣,厦门“南曲”在明末清初由晋江地区传入,有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之称,现今的厦门市南乐团成立于1954年,期间曾一度历经波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复团,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与变革。

  

  对于一门古老的剧种,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如何在现代化大潮中“求生”的问题。南音也曾遇到了继承者难寻,民间普及困难的难题。厦门本地居民刘英坦言,自己如今已近中年,对南音的概念还是在小时候形成。“也就是家里的一些老人会唱,爱听,年轻一代像我这辈都不怎么听了。”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南乐团团长杨雪莉告诉记者,厦门南乐团近年来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利用政府给予的场地和资金支持,创新剧种,同时在演出中加入现代元素。如南音清唱剧《情归何处》《金石吟》《鼓浪曲》《黄五娘》、表演唱《爱莲说》《唐诗宋词吟唱》《传承》《百合花》《我的家乡在厦门》、南音无伴奏和声《直入花园》等;而在舞台效果上,南乐团也尝试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在舞台上用led屏播放字幕,解决年轻观众听不懂闽南语的难题,同时在服装上整合传统与现代,舞台效果上,增加视觉冲击,美轮美奂同时不失南音特色。

  

  此外,杨雪莉表示,剧团近年来还加强对南音的传承与保护作用,通过与艺术学校的合作,定向培养一批年轻演员。记者在现场聆听了一场完全由90后演员们演绎的南音剧目,演员之一的李泳璇生于泉州,自小受周围环境熏陶,迷上南音。此后进入艺术学校专门研习南音,是有着11年舞台经验的“老演员”。谈起南音,李泳璇言辞间流露的都是对这门剧种的喜爱。“我并不排斥流行音乐,和同龄人在谈起流行话题也没什么隔阂,但我会把南音当成一辈子的事业,一直唱下去。”

  据悉,除了培养年轻演员,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院外,南乐团还会定期走进厦门市的中小学,开设南音普及课,同时还会在周末进行免费的演出,让市民们在公园纳凉时,聆听悦耳丝竹声。

编辑: 郅怡婧
关键词: 厦门;南音;现代;外衣

丝竹阵阵新声脆:古老“南音”披上现代外衣

厦门中山公园,入口左侧有一处古香古色的中式楼阁南音阁,门外绿竹掩映,给炎热的夏天增加了一丝凉意。如果是在周末傍晚走进公园,远远就能听到从阁子里传出的箫声与笛声,与悦耳的歌声相和,这座小楼就是厦门南乐团的所在地,而厦门南乐团也是如今中国仅有的两个南音专业表演团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