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南京好人”拉贝:故居每年迎数万名海内外游客参观

2017-12-12 22:0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南京12月12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如果不是今天来,都不知道原来他离我们这么近。”站在南京拉贝故居前,从外地前来参观的游客姜先生,面对故居前的拉贝塑像,对记者说。

  参观者所说的他,就是约翰.拉贝(简称拉贝)。1937年11月22日,日军攻破南京防线前夕,留驻南京的外国人为给来不及撤退的中国难民提供避难所,决定仿照de Besange神父在上海建立南市安全区的模式建立一个“南京安全区”。于是一个名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私人机构自此成立,时任西门子洋行驻南京代表的拉贝被推举为“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

  

  拉贝故居

  按照国际委员会的划定,“南京安全区”以美国驻华大使馆所在地和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鼓楼医院等教会机构为中心,四面以马路为界,占地约3.86平方公里;就是这个总面积不足四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拉贝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南京安全区国家委员会成员,设置了包括当时的交通部大厦、华侨招待所、金陵大学以及最高法院等25处难民收容所,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

  如今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门附近的广州路小粉桥1号,就是拉贝故居所在地。1932至1938年间,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处代表的拉贝在此居住。从拉贝故居进入大门走到尽头,有一个类似于地窖的建筑,是拉贝当年亲手修建的防空洞,用于庇护难民。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25万名难民涌进南京安全区避难,拉贝的小院也成为南京安全区25个难民收容所之一,让600多位难民免遭日军杀害。

  在亲眼目睹日军暴行后,拉贝在这里写下了长达二千一百多页的《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关于拉贝日记的历史价值,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郭胜大认为,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在写作日记的同时,拉贝还精心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作了翔实的说明。

  1938年春,回到德国后的拉贝,继续在柏林多次公开发表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疯狂暴行,遭到盖世太保的迫害。

  二战结束后,因为曾经的纳粹党员身份,身在拉贝全家失去生活来源,处境艰难。南京各界获悉后成立救助拉贝劝募委员会,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每个月都为拉贝寄送食品包裹,帮助拉贝全家度过最艰难的时光。

  “他是一个正常的人在一个不正常的时代里做了一件正常的事。”采访现场,专门组织十几名员工前来参观的南京某医院负责人对记者有感而发。

  “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铸造了拉贝的人生观。从1908年来中国工作,到1938年回国,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直到1995年,随着《拉贝日记》公诸于世,拉贝的事迹才开始为大多数人所知。

  一位叫王世清的老人回忆道他当年曾在这里避过难,清楚地记得这座宅院当初的模样,“四周的围墙还一样,院子大门口有西门子公司牌子,当时贴有布告,禁止日本兵骚扰。”

  丁永庆老人,当年居住在广州路10号之一,与拉贝住宅近在咫尺,回忆起拉贝,仍充满感激之情,“艾拉培(指拉贝)是个大个子,待人很好,他在院子里搭有芦席棚(南京沦陷后),让周围居民居住,供吃供穿,我在这里住了将近一年。”

  1997年起,南京大学开始对拉贝故居进行修缮,并着手将故居建成纪念馆,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盖尔克先后访问过拉贝故居,并帮助修缮。

  以拉贝故居为主体,最终建成了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除展示拉贝生平与国际安全区的历史外;还设有中德友好关系展厅。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拉贝纪念馆开放11年来,举办了一系列宣传、教育、研究与交流等形式的外交活动,接待了数十万中外游客,其中还有不少国际友人来此做国际志愿者。曾在南京留学的奥地利小伙子阿难达,就是其中一位,“工作日每天都来上班,从8点半到4点半。用不同的方式来讲,都能发现不同的细节。”一边讲解,一边查资料,做翻译,帮助其他志愿者了解异国文化,让他觉得“很有意思”。

  半个多世纪以来,拉贝故居默默地伫立于南京中山路与广州路口,经受着风雨岁月的冲刷,静静地注视着繁华闹市的车水马龙,世事变迁,也迎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参观者。

  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就在上个月10月25号,前来参观的拉贝曾孙与当年同属安全区委员会成员的马吉的后人,在拉贝故居参观时,不期而遇。“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也为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当日的一位参观者在知悉此事后,在留言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编辑: 孙永政

“南京好人”拉贝:故居每年迎数万名海内外游客参观

“如果不是今天来,都不知道原来他离我们这么近。”站在南京拉贝故居前,从外地前来参观的游客姜先生,面对故居前的拉贝塑像,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