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山东临沂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打造沂蒙幸福路

2018-02-06 00:0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临沂2月6日消息(记者王雨馨)“以前我们这里全是很窄的土路,羊肠小道,一碰上下雨天,坑坑洼洼,非常难走。现在村儿里的路基本都硬化了,路平了,也宽了,群众出行非常便利。”蒙阴县岱崮镇大崮村村民王均海一说起近几年乡村道路的变化,脸上满满是幸福的笑容。

  

  沂蒙山区新修好的盘山公路(图片来源:临沂市交通运输局)

  蒙阴身处沂蒙山区腹地,是典型的山区县,自古就有“四塞之固,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历史记载。长期以来,村民们不仅深受地形闭塞之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也成为平日出行的真实写照。

  但随着临沂市近年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当地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路通以后,老百姓骑着自行车、摩托车,开着小汽车,再不受尘土、泥水之苦。更方便的是公交车开到了村头,走亲访友、上街赶集非常方便。”临沂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献荣告诉记者。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蒙阴,更是临沂市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发展的缩影。

  带动旅游业发展 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

  据了解,近年来,临沂市建立健全“建管一体、护运统筹、机制保障、群众参与”的长效管理体系,“四位一体”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通达能力、通畅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全市农村公路达到25000多公里。

  “要想富,先修路”。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其内涵体现得越来越深刻。蒙阴县岱崮镇笊篱坪村农家院业主王业宝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一片三线军工厂,后来军工厂搬迁留下了大面积废弃的厂房和楼房。村里公路年久失修,路面脱落严重,坑洼不平,来往非常不便。后来,镇上利用这些资源,新修公路,并实施旅游开发,带动了村里旅游业的发展。

  岱崮镇笊篱坪村一处农家乐 (央广网 王雨馨 摄)

  原来路没修时,自己的农家乐小饭店年收入也就二三万元左右,新路修好后,生意越来越火,接待游客的数量增加了两三倍,经营状况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收入一跃达到十几万元。“国家给俺修了一条送财的路,让山村群众在脱贫致富的大路上越走越顺畅。”王业宝说。

  今年已67岁的伊树富,曾在笊篱坪村当了22年村支书,亲身经历了村子“因路”复兴的过程。“自2012年开始,镇村两级开始对坡先路进行修建,原本坑洼的土路一段段慢慢变成沥青马路,路边栽着绿化苗木,干干净净的。”

  伊树富告诉记者,这两年,随着道路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来自各地的游客陆续涌入,明显感到村里有了人气儿。旅游发展使得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约十万余元。

  打通“最后一公里” 让群众享受幸福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近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李献荣表示,一直以来,临沂市交通运输局以“把路修到群众需要的地方”为奋斗目标,努力顺应群众对交通事业发展的新期盼和新要求,积极铺就致富路、架设连心桥,开通便民车,让群众在交通出行中感受到满足感,享受到幸福感。

  沂蒙幸福四好路,党群干群连心路。一条条农村公路就像一根根纽带,将干部和群众紧紧联结在了一起,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感情线”。

  乡村要振兴,交通需先行。截至目前,临沂市依托农村公路网,发展农村客运,共开通城乡班线及镇村公交线路190余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参与农村物流运输车辆3.6万余台,2016年农产品物流总额达577.7亿元。

  

  岱崮镇尖洼村电商户魏长城接受记者采访(央广网 王雨馨 摄)

  交通、物流条件的改善,带来了筑巢引凤的效果。大学毕业后,原本南下深圳打拼的岱崮镇尖洼村人魏长城,正是看到了曾经“空巢”的家乡打通了与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变得生机盎然,人潮回流,于是毅然决定回乡创业,从事崮乡土特产电商销售。受益于便利的交通条件,把网点开到了青岛市,产品远销北上广等地。

  “目前,我雇佣的邻居员工达到十几个人,年销售额突破百万。”电商事业的发展,不仅使魏长城个人尝到了“甜头”,也带动了周边剩余劳动力参与进来,获得增收。“以后我打算在村里再办一个加工厂,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关键在于路好了,交通方便了,外面的人能进来,我们的产品能出去。”

编辑: 范斯腾

山东临沂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打造沂蒙幸福路

“以前我们这里全是很窄的土路,羊肠小道,一碰上下雨天,坑坑洼洼,非常难走。现在村儿里的路基本都硬化了,路平了,也宽了,群众出行非常便利。”蒙阴县岱崮镇大崮村村民王均海一说起近几年乡村道路的变化,脸上满满是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