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网络媒体走转改】剪纸手艺人姜艳华:没有十年功夫 刻不出剪纸人物的胡须

2018-02-22 10:2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河北2月22日消息(记者 王晓蕾)春节将至,姜艳华的工作更忙了,从设计图案到包装发放,亲戚朋友的剪纸窗花从来都是她一手置办。“一家人把大红的窗花贴出来,这才有了年味儿”,她一边给记者展示着刚刚创作的以“狗年”立意的剪纸作品一边说着,“这十几种狗的设计都是不同的,每一个都有着美好寓意”。

  姜艳华是一名剪纸艺术家,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和首届“中华巧女”得主,她的作品不仅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外观设计专利证书,还走出了国门, “外国人每次看我剪纸都觉得非常神奇”,姜艳华说现在她的“徒弟们”已经遍布了世界各地。

  

  姜艳华和她的剪纸作品(王晓蕾 摄)

  四代剪纸人

  在姜艳华剪纸展览馆的正中间,放着一副长36米,宽1.02米的巨幅剪纸画《万里长城图》,展现了从天下第一关到嘉峪关共80余个重要敌台和关口,包含3800多个人物形象。这是姜艳华最得意地作品之一,从设计到完成,耗费了她2年多的时间。“这都是慢慢磨出来的”,在她口中“能坐得住”是剪纸手艺人最为重要的一个特质。

  

  《万里长城图》局部(王晓蕾 摄)

  姜艳华出生于河北省抚宁县庄河村的剪纸世家,母亲、姥姥、太姥都是剪纸艺人,从小看着母亲做剪纸,久而久之自己也能剪出不少花样儿来。“祥云”“蝙蝠”“蝴蝶”……这些民间基础的祥瑞纹饰,姜艳华从很小就已经烂熟于心。

  结婚之后,姜艳华和丈夫以种菜地为生。不管白天在田垄间干农活儿有多么劳累,晚上回去之后她总是拿出剪刀和红纸练习技艺。“我就是喜欢琢磨剪纸,怎么剪能好看?怎么剪能跟别人不一样?”,姜艳华说那段时间对剪纸已经“着了魔”。“当时我丈夫嫌弃我晚上开灯剪纸费电,一直反对我,我只能趁着他睡着了,才能练习几个小时”。

  1998年,在姜艳华获得首届“中华巧女”证书后的第三年,她开始放下菜园的工作,专心剪纸。“我既然喜欢剪纸艺术,就想把它做得更好,把中国传统手艺和文化发展下去”。

  十几年过去,姜艳华的剪纸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不仅多次获奖还走出国门让更多外国人看到了中国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为了让剪纸作品不仅仅停留在窗户上,延长它的保存时间和艺术价值,姜艳华创新形式地把剪纸做成了装裱画,并于2000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外观设计专利证书。“这样,剪纸作品就可以像油画、国画一样长期被收藏和传承”。

  现如今,在她工作室的墙壁上,挂满了拓裱在卷轴上的剪纸作品,“这可是我的绝活儿”,每次跟人提起装裱画技术,她总是很自豪。

  “没有十年刻不出这样的人物胡须来”

  姜艳华手指细长,握剪刀和刻刀40多年,右手大拇指和中指长着明显的老茧。“剪纸手艺人手上不起茧子,怎么能行”,在她眼里剪纸拼的就是刀工。“你看这幅剪纸画上的人物胡须,没有十年的功夫是刻不出来的”,姜艳华指着墙上的一副《钟馗纳福》说着。记者注意到,剪纸画上一根胡须大概在1毫米左右,一共几百根密密麻麻,彼此分开、丝丝可见。

  

  姜艳华的剪纸刀具(王晓蕾 摄)

  “刻刀要垂直纸面,手要保持稳定,控制好力度”,姜艳华一边做着示范,一边用刻刀在红纸上熟练地“游走”。 “刀就是你的手,劲用小了刻不透纸,刀用得不对就会弄坏师傅的稿样”,姜艳华说剪纸手艺人的刀都是自己做、自己磨,她打开装剪刀、刻刀的盒子给记者看,“这就跟剪纸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惯,每把刀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刀工,剪纸在内容上也有其独特的语言。“四方连续、万剪不断、疏密结合、阴阳处理……”,说起这些剪纸的技巧和术语,姜艳华打开了话匣子,“剪纸也是一个小世界,要讲究均衡、阴阳,在剪纸之前,整个画就要全部在我的脑海里呈现,‘胸有成竹,才好用刀’”。

  “老辈子的妇女都很心灵手巧,现在什么都能机器做了,人也就慢慢退化了”,姜艳华摸着剪好的一沓窗花,“机器毕竟是冷冰冰的,成批量生产出来的剪纸既没有灵性,也少了人情味儿”。

  为了把剪纸的刀工和技艺传承下去,姜艳华在2005年8月创办了“中华巧女姜艳华民间艺术工作室”,招收了十几名妇女为徒弟,并对她们进行免费培训。“她们现在的剪纸技艺都很厉害”,这些潜心学习了十几年剪纸的徒弟让姜艳华很欣慰。“这门手艺从最初我的太姥姥开始到现在,过去了近百年,我不想到我这儿就断了。”

  “昨天晚上大概12点多睡的”,姜艳华在采访约定时间前很早就到了艺术工作室,晚睡早起似乎对她来说已经成为了平常事儿。直到现在,65岁的姜艳华依然闲不下来,“我就是喜欢琢磨剪纸,一点都不觉得累”。

  小剪纸走遍大世界

  姜艳华的手机相册里,除了各种剪纸画的照片外,都是她到全世界各地交流的照片。“景色太美了,我要把这些景色都记在脑子里然后剪出来”,上个月底刚在台湾旅行回来的她,兴奋地拿着手机向记者介绍着,这次去我收集了很多台湾的画册资料,准备进行一系列的创作。65岁的姜艳华说到未来规划,依然干劲十足。

   

  姜艳华工作室(王晓蕾 摄)

  去年春节,姜艳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大使应邀去捷克交流。“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很多当地的学生特地赶过来跟我学习剪纸”,对于第一次离家在外过除夕的她来说并没有感到很想家,“很多华人和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大家聚在一起很热闹,就跟家人一样”。

  除了捷克,姜艳华带着她的剪纸作品走到了法国、台湾、葡萄牙、俄罗斯……不管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梅兰竹菊”,还是民间故事、名山大川,都在她的一把剪刀中焕发生机,“太美妙了!”当外国人对姜艳华的作品发出赞叹时,她总是觉得很自豪。

  今年春节,姜艳华终于可以在家和亲人一起团聚,“新的一年我希望能完成台湾系列的创作”,闲不下的她早已经制定好了为之努力的新年目标。

编辑: 申明宽

【网络媒体走转改】剪纸手艺人姜艳华:没有十年功夫 刻不出剪纸人物的胡须

春节将至,姜艳华的工作更忙了,从设计图案到包装发放,亲戚朋友的剪纸窗花从来都是她一手置办。“一家人把大红的窗花贴出来,这才有了年味儿”,她一边给记者展示着刚刚创作的以“狗年”立意的剪纸作品一边说着,“这十几种狗的设计都是不同的,每一个都有着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