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谁不说咱家乡好】全国人大代表、淮北市长戴启远:“汗摔八瓣”破“矿竭城衰”魔咒

2018-03-12 12:57:00来源:央广网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淮北市市长戴启远接受央广网专访 央广网记者 李雪南 摄

  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 “提到安徽淮北,以前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座脏乱差的煤城,现在再到淮北来,放眼望去,一片青山绿水,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淮北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过去,黑灰随处可见,粉尘遮天蔽日,长期采煤给淮北扣上了环境污染的“黑帽子”。与此同时,这座曾靠自然资源发展而风生水起的城市,也逐渐陷入了“矿竭城衰”的魔咒。

  在接受央广网专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淮北市市长戴启远告诉记者,近年来,淮北于改革中探索转型新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发展接续产业,走出了一条由“煤城”变“美城”的绿色转型之路。

  “汗摔八瓣”治理采煤塌陷区

  作为资源型城市,淮北对牺牲环境搞开发、搞建设的代价有着切肤之痛。这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城市,近60年来,因采煤造成沉陷土地35.3万亩,在城市及周边形成大小沉陷水面约20余处。

  “采煤塌陷区成为城市的伤疤,淮北人的隐痛。城市周围,塌陷区变成了臭水塘,果树淹没看不见树梢,道路也凹陷下去。”

  “资源型城市转型,那是要汗摔八瓣,皮掉几层,必须经过一番艰苦拼搏。”戴启远告诉记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淮北市便积极探索采煤塌陷区治理之路,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综合治理塌陷地18.63万亩,新增耕地10.2万亩,新增建设用地3.16万余亩,新增养殖水面3.4万亩,累计搬迁压煤村庄226个,并成功解决了近20万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治理方式上,我们经过探索、实践,从沉陷程度要素入手,根据深浅状况不同,逐步摸索出‘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六种综合治理利用模式。”戴启远向记者举例,淮北市龙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即是由曾经较为稳定的塌陷地块改建而来。如今,几平方公里土地上工厂林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淮北境内有六座公园,皆是依湖而建,一到春天,湖岸杨柳依依,飞鸟鸣啼。

  戴启远告诉记者,这六座依湖而建的公园都是由采煤塌陷区改造而来。据介绍,近年来,淮北利用主城区塌陷特有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反弹琵琶造新曲”,规划建设了中湖、南湖、东湖等一批城市湿地公园,实现了“煤城”变“美城”,“痛点”变“亮点”,“沉陷地”变“黄金地”,“黑伤疤”变“天然氧吧”的“四个转变”。

  昔日“煤城”变“美城”

  “七步造林” 石质山披上绿装

  淮北当地有句俗语,“安徽皖南一个扁担插下去,第二年变成一棵树,在淮北栽上一棵树,一不小心第二年变成了扁担。”由于气候干燥,淮北四周都是石质山,无土缺水,草木难生。

  据统计,2002年以前,淮北未经绿化的石质荒山达20万亩,“大面积的石头山,不仅导致水土流失,一遇大风天,沙随风走,使城市环境更为恶劣。”戴启远告诉记者。

  在石头上种树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石质山治理成为淮北生态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困难并没有把执着的淮北人打倒。”戴启远向记者介绍,淮北林业技术人员花费数年,到每个山头详细踏查,反复实验,最终一点点地摸索出了一套“七步造林法”: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让“石头山上造林”从不可能变为现实。

  戴启远告诉记者,几十年来,淮北人民一代接着一代,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硬是把20万亩的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通过工程造林和义务植树,累计在石质山上造林和补植13万多亩,栽植各类苗木1100多万株,实现荒山全面消灭。

  在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场,栽活一棵树的综合成本达到1200元。戴启远说,算起生态长远账、子孙账,这些代价都是非常值得的。

  “石质山造林只是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大气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我们同样弘扬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的工作作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生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戴启远说。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淮北市市长戴启远接受央广网专访 央广网记者 李雪南 摄

  “陶铝材料” 背起转型发展新希望

  2009年3月,淮北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过去的淮北‘除掉煤电酒,其它啥没有’,产业结构单一、内生动力不强成为淮北转型发展的阻碍。

  在戴启远看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淮北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城市转型的重要路径。近年来,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淮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7年,淮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20%,非煤产业占工业比重62.9%,比2012年提高15.8个百分点。

  “陶铝新材料项目在淮北产业转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戴启远向记者介绍,陶铝新材料是上海交大五代“材料人”合力攻坚30多年的心血,被誉为“人类第四代航空材料”,它同时具备了陶瓷的硬和铝的轻,具有高刚度、高强度、抗疲劳、低膨胀、高阻尼、耐高温等特点,现已用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量子卫星等航空、航天领域,同时广泛用于民用领域,是汽车活塞、转向节等零部件的好材料。

  “失去一个项目,意味着可能错过一个机遇;而错过一个机遇,意味着耽误淮北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淮北转型升级的步伐。”

  戴启远告诉记者,陶铝新材料落户淮北,还经历了一段一波三折的故事。陶铝新材料研制出来后,除淮北外,上海、四川、南京等地皆向研制者王浩伟抛出了橄榄枝。王浩伟是淮北人,一边怀抱着对家乡的眷恋,一边担心产品回到家乡未必能“长大成人”,几番纠结之下,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回老家淮北进行考察。

  2017年9月底,到淮北参加研讨会的王浩伟因腿部受伤而无法上楼。戴启远得知情况后,便主动提出背着王浩伟教授上去。

  “王教授开始时不愿意,我就对他说,我背起的不仅是您,还是淮北明天发展的希望!”戴启远的坚持让王浩伟深受感动,看到家乡有把淮北发展上去的激情与干劲,他最终下定决心,把产品放在淮北,同时在淮北投入生产。

  戴启远告诉记者,目前,陶铝新材料获批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陶铝活塞生产线项目建成试生产,预计五年内陶铝新材料产业产值将达300亿元,成为淮北重点打造的千亿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转型是淮北的梦想,也是淮北的希望。”戴启远说,砥砺奋进、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在高质量和快速发展中展现新作为、求得新突破。未来五年,淮北将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在皖北崛起中闯出新路,努力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样板。

  记者:高艺宁

  专访视频:潘剑 黄一博

  动漫视频:冯源

  摄影:李雪南

  设计:张慧玲

编辑: 王丹蕾

【谁不说咱家乡好】全国人大代表、淮北市长戴启远:“汗摔八瓣”破“矿竭城衰”魔咒

“提到安徽淮北,以前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座脏乱差的煤城,现在再到淮北来,放眼望去,一片青山绿水,不是江南胜似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