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第七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召开 探讨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2018-06-06 11:3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6日消息(记者 王晓蕾)“环境领域的学生要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还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近日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向在场的嘉宾们分享了自己的环保领域人才观。

  在这场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教育部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活动中,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科技创新”这一主题畅所欲言。环境科技的创新,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环境领域急需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第七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在南京举行

  但是当前我国环境领域人才队伍发展不容乐观,在教学、就业、国际交流等方面面临挑战,如何破解环境“人才”难题?专家学者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高级环保创新人才供不应求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新征程。我国现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还没有完成,资源能源消耗还在持续增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整体还处于一个较高位置,因此生态环境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阶段,这对环境创新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从大学研究出的成果转化到真正的市场应用还有很大距离”,2015年刚从企业回到大学授课的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胡清表示,学生在实验室里学到的东西,很多是与社会脱节的。很多刚从学校走到市场的环保领域的高校毕业生并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未来方向。“我们高校的环保课程设置,应该能够推动环保创新产业的进步和发展,给社会带来效益,给学生带来就业,给企业带来利润”。

  从企业角度来说,随着绿色经济崛起,我国生态环保战略也将进入深化阶段。目前我国环保产业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时期,人才成了各大环保相关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现在环保招聘市场高级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日益凸显”,一位资深人力招聘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细化的环保领域所需要的专业性创新人才非常短缺。

  除此之外,与此前术业有专攻不同,环境工程领域对单一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少,而更多的需要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最近,中科院一个团队研究出的一款石墨烯产品,通过一层滤网,再配合两周的光照就可以吸附、过滤掉水中的污染物。他们从物理角度出发,解决了我们环保领域的问题”,郝吉明给记者举例,环保已经不再是狭隘的“环保人”的问题,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和学科,而这对环境创新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

  “在我们传统的人才培养中,基础理论知识课程里,往往存在学科壁垒”,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严格的划分学科领域和范围,往往会让学生思维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狭隘认知中去。

  磨平科研成果和产业转化鸿沟

  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如何匹配前沿、快速的学科发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如何与国家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相匹配?

  “我们要重构面向科学前沿的课程体系”,面对这样的困境,贺克斌指出,学校要培养环境科技创新型人才,教学机构应该注重学科交叉通融,学生也要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还应该积极展开环境教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把海外、校外的专家、企业家等邀请进高校。再利用海外研修的机会,把学生送出国门,加强国际间交流和学习。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

  为了磨平科研成果和产业转化之间的鸿沟,应该让学校学生与市场建立长效沟通机制,胡清表示,培养环境科技人才要注重实践。学校与企业的充分对接,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市场和企业项目运行的具体需求,还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企业和市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胡清为此在学校开设了一门实践课,带领学生到环保市场和企业中参观学习。很多学生对我说:第一次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较为清晰的方向’

编辑: 石香云

第七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召开 探讨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环境领域的学生要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还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近日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向在场的嘉宾们分享了自己的环保领域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