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奋斗的中国人】费梦星:坚守沙漠8年的90后治沙人

2018-08-28 12:40:00来源:央广网

  

90后治沙工人费梦星(图片来源自网络)

  央广网阿拉善盟8月28日消息(记者张佳琪)“今年是我在沙漠中值守的第8年,经历了最初的严重沙害,当时一场大风沙就会掩埋铁路,也看到了如今列车畅通无阻地行驶。”对于90后治沙工人费梦星来说,这是他8年来最引以为傲的“战果”。“最初这只是一份工作,而现在它成了我人生中一份重要的事业。”

  K360是临哈铁路沿线沙漠中一处不起眼的“坐标”,费梦星2010年毕业后便被火车拉到了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开始铁路沿线的治沙工作。“我就是一颗螺丝钉”,费梦星当时这样形容自己,那时刚毕业的他懵懵懂懂但是充满自信。如今8年过去了,他已经成为了职工中的治沙之星。“我们每天流的汗水、付出的辛勤努力,最终都能在治沙的效果上面展现出来,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费梦星在铁路旁安装治沙网格。(图片来源自网络)

  从“大都市”到“大漠荒原”

  “刚来这里的第一个礼拜很不适应沙漠中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每天晚上我们谁都顾不上支床,索性直接把床板铺在地下就睡了。”回想2010年,20岁的费梦星初到K360治沙点时,很多情景都让他和同伴们惊呆了。方圆几十公里荒无人烟,活动板房里只有简单的锅灶和几张钢管床,食物和饮用水全靠一周一次的“生命号”补给车送来。费梦星每天的工作任务是在沙漠中维修破损、断裂、歪斜的防沙设施、清理隧道和临策铁路(临哈铁路东段)上堆积的沙子,保证列车安全驶过。“当时的工作不仅繁重而且紧迫,空闲时间被挤压得几乎没有了。”

  K360治沙点也在这一年里“风风火火”地建设了起来。根据沙害的特点和规律,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临策基础部在临策线K387处(从临河出发387公里处)成立治沙车间,在沙害最严重的风口路段下设K217、K360、K420、K616、K667、互做布其、塔拉哈尔、辉森乌拉西和天鹅湖西9个治沙点,采取工程治沙与生态治沙相结合的治沙之路,确保了这条大漠中的铁路的畅通。

  2010年铁路通车虽说是一次壮举,但孤零零的铁轨沿着边缘穿过我国八大沙漠中的三座,无疑是一场与大自然的斗争。“2010年铁路全线沙害重点地段有四百多公里,我们一开始管辖的75公里范围中,将近25公里严重沙害。”费梦星清楚地知道,大漠中的狂沙永不停息,沙害一旦“攻陷”铁轨,就容易形成掩埋,火车司机看不见钢轨的时候就会非常危险了,给行车安全造成隐患,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作。

  

费梦星在沙丘中种植耐旱植物。(图片来源自网络)

  15人守护75公里

  “白天户外能达到40多度,地表温度得六、七十度。鸡蛋放在沙子里十几分钟都能蒸熟。”但是固定巡查道路和维修工作是不能中断的。“以前我们也没干过这种重体力活,一开始工作,确实扛不住,而且沙障维修起来非常麻烦。太阳就把我们手里面拿铁丝和金属板隔晒得滚烫”费梦星说。为了避开午后的酷热,夏天巡查出发时间已经提前到了凌晨的4点到4点半。“风沙严重的情况下,巡道作业还得全副武装。”费梦星的随身装备就得10多斤,除了一些必要的食物和饮用水,还得配备对讲机、防护旗,铁锹、铁耙子之类的清沙工具。而每到中午必须避暑,“再老练的工作人员也受不了,容易中暑,也容易上火。”

  除了高温,风沙也是损坏防沙设施的重要因素。“要知道沙障虽是塑料的,非常结实,但这里的风沙大到可以把塑料吹断。”一旦发现破损,费梦星和工友需要及时维修。如果从中间断裂了,就用铁丝把它穿起来固定。如果是大面积破损,就要把破损的部分全部撕扯掉,再重新编织一下。“有的时候风沙太大,一晚的风就能把新建的低网格埋平。没固定好的,甚至直接吹没了,前一天的辛苦就前功尽弃了。

  我们坚守的这75公里,要是在风季,15个人全得巡线,一天两遍;如果风沙不太严重,一个星期最少得巡两次到三次。“因为只有通过我们不断地巡线,才能清楚地知道75公里内沙害的情况。”费梦星说。

  “沙有沙道,水有水道。”很多在沙漠中工作的人这样讲,虽然肉眼容易忽视,但是自己观察就会发现,沙子就像流水一般,可以快速地移动到风向所指的任何地方。“我们现在治沙就是‘一针见血’,采用工程治沙和生物治沙结合的方式。”所谓工程治沙,就是在铁路旁设置黑色网格,还有绿色的高沙障,它们可以固定沙丘,让沙子沉积在网格中不至于乱飞。有的时候还用铲车清理积沙。生物治沙则是指种植耐干旱、耐盐碱的植物。“这是目前主要采用的两种办法,成果喜人。”

  

治沙职工利用挖机挖坑,栽防沙帐用的木杆。(图片来源自网络)

  “方圆20多公里,就我们五盏灯”

  治沙人的孤寂,很难为外人所知。

  2010年4月20号那天,费梦星是坐着火车来上第一天班的。而在这之前,费梦星和大多数学生一样在“象牙塔”勤学苦读。“我们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又是在城里生活学习,刚收到分配K360治沙点通知的时候,真的充满了好奇。”

  但是工作一、两个礼拜之后,年轻人的心就按捺不住了。“每到夜里,方圆20多公里只有我们治沙点的五盏灯,在广袤的无人区里,二十公里以外才能遇到牧民。”陪伴他们的不是网络、不是电话,只有风声,当时所有的年轻工人被这种遥远和荒凉冲击着。

  “离我们最近的超市,最近的银行、网吧或者医院,都在350公里以外。”而最可怕的就是疾病。通常一般性的头疼、感冒,有车间备好的药箱就能够解决,但是稍微严重点的病,只能“不远万里”赶回城市。

  “有一年冬天,我们在中午的时候出去干活,当时感觉太阳还挺温暖的,我就把棉袄的扣子全打开了,下午回去没太在意,但是等到晚上就抗不住了,发了高烧。”生病是最让人无助的。身在K360治沙点的费梦星开足电暖气,穿上厚衣服,拿出所有被子把自己捂个严严实实。“闷”了自己一整夜,出了一身汗,直到第二天才退烧。

  “感冒是小事,挺挺就过去了,但如果是突发重疾,生命都有可能受到威胁。有一次我的同事突发急性阑尾炎而附近根本没有医院,我们不得不在沙漠中飞驰了360公里才把他送回临河的医院就医。不仅前前后后耽误了较长的时间,而且途中的砂石路也非常颠簸,最终他被送到了医院,及时得到救治,但他所忍受的痛苦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广袤的沙漠中,风险其实一直都在。但费梦星却说,这就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

  更需要忍受的,还有治沙职工的爱情。“去年我结婚了,我媳妇儿是个老师。”谈到家庭,费梦星会幸福地笑出来。但是笑容背后,是永远打不开的移动网络和只能爬上戈壁“山顶”才能“蹭”到的信号。“想给自己的对象打个电话,如果赶上天气恶劣,就泡汤了。但是要是天气好,我就徒步近一公里找一个高坡,信号好了就赶紧跟媳妇视频一下,给家里面打个电话。”

  几年间,费梦星也有过好几次机会转换新工种或者到更“繁华”的车间工作,费梦星也曾无数次地问过自己为什么没有离开。

  “我就是舍不得离开。”在这样艰苦的地方,费梦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身负重任,心怀使命。在他看来,也许会在这里驻守10年、20年,甚至一生,但“无怨无悔”。

编辑: 郅怡婧

【奋斗的中国人】费梦星:坚守沙漠8年的90后治沙人

“今年是我在沙漠中值守的第8年,经历了最初的严重沙害,当时一场大风沙就会掩埋铁路,也看到了如今列车畅通无阻地行驶。”对于90后治沙工人费梦星来说,这是他8年来最引以为傲的“战果”。“最初这只是一份工作,而现在它成了我人生一份重要的事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