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创新中国】长春新区解码转型难题 “老牌”工业基地又见新“春”色

2018-11-30 21:0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长春11月30日消息(记者 刘源源 王晓蕾 王明月)长春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台汽车、第一块合成橡胶、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诞生地。在建国初期,极大地支撑了社会主义初期建设。

  在长期的发展中,这片黑土地“爬坡过坎”,经历过经济发展的低迷期,也面临着改革的一系列阵痛。新时代,长春抓住创业创新的新机遇,积极培育新动能、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经济逐渐呈现出触底反弹迹象,成为东北经济的一抺亮色。

  

  长春新区 长春新区供图

  高楼鳞次栉比、工厂生产线加班加点赶工,与寒冷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春新区热气腾腾的创业创新氛围。作为长春的双创“高地”,新区最近几年为长春的转型升级注入了体制机制、政策、人才等一系列新鲜“血液”。目前,长春新区拥有国家级园区和基地34个,各类孵化基地29个,在孵企业2400余家,成为长春这座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

  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长春的转型之路从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开始。

  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小间距LED显示屏开发的科技企业,拥有全球最大cob封装生产线。然而,就在十几年前,希达电子作为原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的电子学研究室,更多的是埋头做科研。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已经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把目光仅仅盯在科学研究上,远离市场。”长春光机所所长贾平坦言,“所以当市场化开始的时候,我们都过了几年的苦日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90年代初期,长春的很多企业像希达电子一样也经历过转型的阵痛。

  

  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长春新区供图

  1991年作为长春新区前身的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1999年长春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二次创业”;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立长春新区……

  政策支持逐渐打破了僵化的体制机制,也让长春经济焕发了新的活力。

  为了改善企业营商环境,长春新区制定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出台了《长春新区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为破解企业融资难,组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持续探索创新科技金融产品……

  “进入市场后,我们的机制要比过去灵活的多,不论从价格、研发周期等方面都比过去速度快,再加上拥有核心技术和资金支持,没有理由不发展壮大。”希达电子总经理王瑞光给记者介绍,公司在一年时间内将产值从1亿元做到几亿。并计划未来3年,扩大生产线,实现产值15亿元。

  “目前,新区拥有国家级园区和基地34个,金融机构100余家,各类孵化基地29个,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达到256户,截至三季度,民营企业户数占全区的80%,创新活力得到不断释放。”长春新区发改工信局局长刘锐表示。

  “小巨人”企业成转型新引擎

  走进长春新区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我国第一颗商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的模型摆在大厅最显眼的位置。这颗由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卫星,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商用遥感卫星星座,开创了我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的先河。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 长春新区供图

  在希达电子led小间距显示屏幕生产基地,几百台机器设备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生产,“这些led屏幕不仅性能领跑全世界,并且成本是其他企业的五分之一。”王瑞光对记者说,因为拥有核心技术,国内外市场对我们产品的需求量都非常高,让企业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长春,除了一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这样的“老牌”企业转型势头良好,在传统产业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一批如长光卫星、希达电子这样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也迅猛崛起,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据新区负责人介绍,仅在长春新区,2018年就有63户企业申报长春市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共通过认定55户企业,新区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总数已达到177户,有效激发了长春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的发展得益于长春科研技术的强力支撑。“我们最开始是长春光机所的一个研究室,后来成立公司、步入市场实现量产。目前,科研人员占公司职工总数超过80%。”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宏光对记者坦言,核心技术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

  贾宏光提到的长春光机所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2008年,长春光机所与吉林省政府合作共建了吉林省内首家专业孵化器——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依托于深厚的科研优势,长春新区吸引了一大批新兴的光电企业。

  “光靠政策支持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贾平表示,“年轻创客们更看重的是孵化器的技术氛围。在长春光机所,我们有光、机、电、热、软等方面的专家和实验室可以提供给入驻企业,这才是最大的优势。”

  在长春新区,除了有长春光机所、中科院应化所、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国家科研院所,还分布着吉林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3个。

  破解难题助力企业发展

  “我们公司在长春甚至整个东北,从薪资待遇方面都非常有竞争力,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感到顶尖人才不愿意过来。”贾宏光坦言,人才需求仍是企业亟待破解的问题。

  

  长春新区 长春新区供图

  最近几年,长春新区依靠老工业基地深厚的科研优势和产业基础,将发展潜力变成增长动力,极大拉动了长春经济的发展。但是,新区企业面临的人才需求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除人才问题,尽管政府在政策上进行了倾斜和扶持,但短期内依然难解很多创新型企业的资金“饥渴”。

  “虽然我们现在做到了十个亿,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但是在整个行业来说规模还是太小。”王瑞光表示,研发企业发展经常是“快鱼吃慢鱼”,需要抓住时机引入资金,把产品做大做强在市场立足。而这些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长春新区目前面临着很多挑战,包括创新资源比较少、创新进程和南方发达地区相比较慢等。”刘锐坦言,虽然发展的步伐慢了一点,但我们可以抓住后发优势,乘势而上。

  据了解,通过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新区广纳高端人才。2017年12月,公安部将长春新区列入出入境政策措施优化和扩大实施的范围,在长春新区范围内实施4方面7项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政策,为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和出入境等方面提供更大便利。今年长春新区为优秀人才提供了90套人才公寓,截至目前,已有55名高层次人才入住新区人才公寓;在金融方面,创新“助保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创新券等金融产品,建立了11支产业基金,总规模248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新区下一步将继续围绕长春市主导产业布局发力,推进数字新区的建设,在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给企业更多的支持。”刘锐表示。

编辑: 吴海波

【创新中国】长春新区解码转型难题 “老牌”工业基地又见新“春”色

长春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台汽车、第一块合成橡胶、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诞生地。在建国初期,极大地支撑了社会主义初期建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