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管理 多方求解如何构建电影工业化标准体系

2019-06-19 22:1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6月19日消息(记者刘一荻)46亿票房、被奈飞公司(Netflix)签约、未来还将被翻译成28种语言,在全球190个国家上线……2019 年电影《流浪地球》在大获成功的同时,也将“电影工业化”一词带上“热搜”。如今,面对电影内容的创新和观众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影工业化标准体系引起行业专家和媒体的广泛讨论和思考。日前,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电影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举行。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刘正山,导演郭帆等列席论坛,共同就现阶段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的发展程度、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展开探讨。

“电影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论坛在上海举行 组委会供图

  电影工业化现状:市场的推动与共识的酝酿

  什么是电影工业化?在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刘正山看来,可以从生产的标准化、作品的类型化、管理的现代化和创新的规模化四方面来理解,“无论是创作还是生产,电影都需要按照标准化的体系来进行”。中国经过十年上的中小特效制作,相关技术和标准的积累已经能够推动中国电影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断前进。“中国电影生产依然是小作坊化、经验化,”刘正山直言,“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一定在工业化。”

  此前,有不少分析指出,中国电影产业由院线密集的覆盖带来快速增长红利期已经正式结束,下一个深耕细作红利期刚刚开始。普华永道合伙人马骁俊对此表示认同,如今,中国电影行业已经脱离野蛮的爆发式增长阶段,走入充分竞争时代。随着市场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增加,以及影视项目单体投资规模的日益走高,市场对电影工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赖专业经济化的工业体系才能抓住机会,才能抓住更多的观众,”凡影咨询合伙人李湛说。

  以《流浪地球》等为代表的电影的成功让市场和不少专业人士直呼“看到了希望”。但导演郭帆坦言,中国的电影行业还处在工业化最开始的阶段,“因为我们做过《流浪地球》才知道这条路有多难,有多大差距,我们任重而道远。”

电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坦言中国电影工业化任重而道远 组委会供图

  电影工业化“破解之路”:标准建立、管理机制、受众细分、题材机会

  在马骁俊看来,脱离原来的“作坊制”、“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最后达到合规管理是工业化的第一要务。“对于一个企业的项目来说,我们必须去用一个项目公司来进行管理,好处在于可以产生风险的隔断。”

  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告诉记者,在一个稳定的受众市场中,把握细分人群同样是电影产业迈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在多样的人群中,工业化可以让我们的影片覆盖更多的观众。通过对观众的细分,我们会更加容易发现市场的增量所在。”

  如今,中国电影观众的年龄结构变得更加平均,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影片映前整体集中度在下降,票房集中度在提高,“每一个电影项目的终极目标就是找到合适的人群作为目标观众,并提炼出来营销和口碑核心卖点来表达给观众,就是我们俗称的‘找对人、打对点’,”李湛建议。

  “标准是电影工业化非常重要的基础。”在刘正山看来,标准化对电影行业的发展促进作用非常大,建立广泛的认同、经验和技术的留存、减少不确定性、提高行业效率等等优势都可以为电影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生长条件。“我检索了国家的数据库,发现我国在技术标准方面,基本上建立一个标准体系。目前国家技术标准有37个,行业标准有22个,从数量上讲是可以的。”刘正山坦言,由于缺乏如ISO一样的国际标准,中国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仍有待提高。

  导演郭帆以《流浪地球》的探索为例坦言,达成共识、建立标准是电影工业化的基础,同时通过电影从业者的梳理和总结,讨论与反馈,“才能不断地被完善,我们工业化才能走的更好、更稳。”

编辑: 李娟

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管理 多方求解如何构建电影工业化标准体系

日前,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电影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举行。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刘正山,导演郭帆等列席论坛,共同就现阶段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的发展程度、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展开探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