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看长江之变】从“洼地穷村”到“网红”花海 上海金山区这个村庄何以实现“逆袭”?

2019-07-17 06:5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7月17日消息(记者王晶)这几日,下过雨的上海竟少了些盛夏时节的“泼辣”,出落的温婉动人。步入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的乡间,草木葱茏,白墙黛瓦;向日葵田,满是金黄;一村一落,皆是江南美景。

  早就听闻这里花海旖旎壮阔,这个昔日“穷村”也以改造后的超高颜值迅速成为上海一处网红景点,吸引游客超过百万人次。但实际上待泾村也只是一个缩影,它所在的上海“后花园”金山区正成为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何以做到?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乡村振兴该以什么方式“打开”?这也是此行记者探访的目的。

屋舍俨然的待泾村(央广网记者王晶 摄)

  “2月看梅花,3月有樱花,5月看虞美人......在我们待泾村的‘花开海上’生态园里,不同的季节能看到不同的花。”37岁的崔谱梅是朱泾镇待泾村村民,她是村里小卖部老板娘,空闲时还会去“花开海上”生态园打工做临时售票员。“2016年我们村民的人均收入只有两万元出头。现在已超三万元,有的能达到四五万元。”

  像崔谱梅这种情况在待泾村并不少见。常年有120位村民在生态园打工,高峰时更可达到160人。

  可这样的好日子是“崔谱梅”们以前想也不敢想的。这里位于朱泾镇最西面,村域面积6.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35个村民小组,1276户,4000余人。以往村民去一趟镇上都不容易,更别提引进产业项目了,村民过去只能去隔壁枫泾镇打工;更让人头疼的是,由于地势低洼,村民种水稻也难有好收成。

  改变发生在2014年。朱泾镇从村民手中流转出土地,引进社会资本,对全村1984亩林地进行整体开发,其中600亩用于打造“花开海上”生态园。由花海、梅园、樱花园、秋景园组成,同时生产花卉种子、种苗、切花、干花等特色产品,建起集花卉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赏花主题生态园。

  2016年10月,“花开海上”生态园开园,凭借绚烂花海的超高“颜值”很快成为上海市民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这个新晋“网红”景区和待泾村村民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

  朱泾镇党委书记李士权给记者算了笔账,“花开海上”的门票收入,有10%是村里的分红;同时,周边的林下停车场收入全归村里;此外,村民还拿到了流转费、打工收入等“四金”“五金”;招工时,优先招录待泾村本地人......

  

“花开海上”生态园(央广网记者王晶 摄)

  因“花开海上”生态园,待泾村越来越多的村民脱离了贫困的帽子,74岁的徐连生便是受益者之一。提起去年收入,老徐颇为自豪:“在生态园打工,每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另外我每月还有2500元的养老金。家里4.5亩承包地,每亩每年有800元流转费。一年下来,我和老伴收入加起来有八九万元......”像老徐一样,村里七八十位6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闲不住来到生态园内打工,每天施肥、除草,每月也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眼下正处于观光淡季,只有河中睡莲开得正旺,但游客依旧络绎不绝。“之所以将其命名为‘花开海上’生态园,是想让花真正开在农民心中。而且‘花开海上’倒过来念就是‘上海开花’,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为整个上海修建一个后花园。”李士权介绍。

  李士权告诉记者,自“花开海上”生态园投入运营以来,区、镇财政对农民的补贴和奖励也不断提高。截止2018年,全村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3000多元提高到28000元左右,预计2019年全村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可突破3万元。

村内河道整治对比图(央广网记者王晶 摄)

  “蔡家楼埭,这里原是‘脏乱差’,民风彪悍,彪悍到什么地步呢?举个例子,两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打架能打到头破血流。”走在待泾村蔡家楼埭的村道上,李士权介绍道。除了将洼地变为“花海”,待泾村在村内环境综合治理方面也着墨颇多。河道疏浚、种植草坪.....一改往日家禽到处跑、垃圾随地扔、河道大面积污染乱状。

  乡村振兴,农民不是旁观者,要一起参与进来,也可进而改善民风。以垃圾分类为例,待泾村在村民中培育建立路长、河长、埭长、桶长4支队伍,专门负责垃圾分类指导工作。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村民,会得到一枚特制硬币,到年底可以兑换礼物。

  待泾村还推行家家有责的“值日法”,即每周由一户村民值日,成为垃圾桶的“桶长”,本周刚好轮到了62岁的徐美芳家。“垃圾一般不多,我们每家每户门口都放着两个小垃圾桶,分干垃圾和湿垃圾。”徐美芳主要负责巡视蔡家溇河北面的村居,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要巡逻走一遍,走完一圈耗费个把小时,但她觉得值得。“侬晓得伐,治环境,才能卖风景哇。”

  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村里还用了高科技手段管理河流、道路。记者见到,村口树立着一块信息牌,河长、先锋志愿者、村居干部等联系人信息一应俱全,扫二维码实时显示巡河治理情况,采访当天上面显示最新的一条记录是:“7月15日,河道两侧安全链存在松开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后,河长张馨已及时处理。

  

村内的垃圾分类指示牌(央广网记者王晶 摄)

  村落生态治理的同时,同样注重守护乡土文化之本。

  例如,2016年初,这里发现了七根石柱子,经专家的发掘考证,为一座清代古船舫遗址,也是上海市首个经正式发掘、与水下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半淹没遗址。但发现之初,所在的蔡家楼河道淤积,周围一片脏乱差。可现在,河边竖起了“金山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古色古香的古船舫已经被还原呈现出来,清清的河水绕着船舫柱子流过……

  从一个无人知晓的古村落,到如今的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为保存住曾经的乡愁,村里还建起了村史馆,不少村民得知后,主动提供一些老物件,小到搪瓷杯、连环画、铜镜瓷碗,大到雨天用的蓑衣、三五牌挂钟......

  “让年轻人看看,以前是怎么辛勤劳作如何生活的,要留住我们的根。”李士权说道。

  智能化设施,也成为村内治理的创新引擎。在村部,李士权打开电视机,向记者演示“美丽朱泾”的“村居频道”,比如哪些老人行动不便需要送餐,这次的垃圾分类分数明细,在“便民服务”“在线挂号”栏目,村民按遥控器还可以分时段挂号......而在“财务公开”栏目,记者在屏幕上看到,“2019年4月百岁老人护理补贴”等记账凭证也均有据可查。

  如今,村民办事无需跑到镇上,村里就设置了办事大厅,待泾村两委班子成员全部从二楼办公室搬到一楼办公,办公桌就在村民眼皮底下,与村民的关系就像家人。

 

  村内的清代古船舫遗址(央广网记者王晶 摄)

  前些日子,村党总支书记姚民军找到了村民黄建军,他家三层小楼约300多平方米,平时只有老父母住在里面。姚民军说村里将选择第一批4户农家进行试点,将闲置农宅打造成为特色民宿,建成后,村民既可以每年获得一笔租金收入,还可以为民宿提供保洁等服务,再获得一笔薪金收入。对这个计划,黄建军欣然同意,很快和其他村民一起签约。

  实际上,眼下在金山,越来越多像待泾村一样的乡村,正在抒写属于他们的新时代“桃花源记”,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的同时,当地年轻人也开始回到家乡施展身手。

  而这些,才只是一个开始。

  郊区和乡村面积占上海陆域总面积的85%左右,被称为上海“后花园”的金山,正在建设“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在长江经济带的带动发展下,不断加注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金山正在努力成为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金山区委书记赵卫星告诉记者,接下来,金山将通过激发农村三块地的活力、三产融合的动力、社会资本的引力,不断探索完善村级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机制。

编辑: 王丹蕾

【看长江之变】从“洼地穷村”到“网红”花海 上海金山区这个村庄何以实现“逆袭”?

这几日,下过雨的上海竟少了些盛夏时节的“泼辣”,出落的温婉动人。步入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的乡间,草木葱茏,白墙黛瓦;向日葵田,满是金黄;一村一落,皆是江南美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