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4日消息(记者王启慧)“学习一点负担都没有,那怎么可能呢?”今天(14日),教育部在回应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时表示,减负不是让学生没有学习负担,而是要优化学生的合理负担,教育部门要把握好“度”。

  “一刀切减负”让家长焦虑不安

  去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30条),这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文件,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和政府各方责任。目前,已有24个省份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

  其中,南京市在开展的新一轮减负工作中的实施办法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伴随《南京家长已疯》一文在朋友圈热传,针对减负问题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多。文章称,南京市这一轮减负行动包括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将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等纳入学生书包的“违禁品”;减少课时,提前放学……文章认为这些行动将导致孩子在矫枉过正的“减负”中失去学习竞争能力,从而在未来高考中失利,部分家长已经陷入焦虑。

  南京市教育局对此回应称,此次行动是聚焦存在问题进行排查,整治纠正不规范的办学行为,但同时也发现存在对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

  无独有偶,《浙江省中小学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公布了33条减负方案,其中,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可经家长确认拒绝完成剩余作业等规定也引来了不少家长的反对和质疑。一时间“减负=制造学渣”“教育减负是一道伪命题吗?”等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

  11月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对此进行首次回应:减负要进行到底,但要有方法、有重点,避免出现无差别、无目的、强制性的减负。

  如何找到减负与学习之间的平衡,又如何实现让“宝宝高兴”也让家长不焦虑的效果?今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再次对此问题进行回应。

  教育部:减负不是让学生没有学习负担 而是优化合理负担

  “对于家长来讲,希望孩子打好学习基础,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吕玉刚表示,减负不是让学生没有学习负担。学生完成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是其应尽的学习义务和应付出的必要努力,合理的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不应该视为过重学业负担。“我们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让学生的努力付出是值得的。”他表示,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

  减负是要优化学生的合理负担。吕玉刚认为,减负不能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减负,应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有减有增,优化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负担保持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之内。要针对当前学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同时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坚持因材施教,提供选修课程、弹性作业和帮扶辅导,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保障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校内抓、校外抓 家长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

  科学减负,是联动各方力量的一场战役。教育部要求,学校要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解决好学生学习上“吃不饱”、“消化不了”、需求多样等问题;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实行均衡编班。

  其次,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切实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

  第三,深入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防止盲目攀比送孩子参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训。

  第四,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校和教师,更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要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和招生入学改革,切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不出超标难题怪题,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缓解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