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5日消息(记者王启慧)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高校开展了线上教学、线上指导、线上复试与线上论文答辩等应对措施。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认为,高等教育应以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为契机加快推动教学变革。

  汪小帆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大学正在考虑修改一些规定、出台一些举措。例如,今后在常态下也允许每门课有一定比例的线上教学,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支持和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鼓励每门课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等,具体还在思考当中。”

  “这次的疫情退去之后绝不意味着教育教学改革的终止。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灯塔,需要考虑新常态下的高等教育如何更好面对未来挑战。”汪小帆坦言,在以往传统意义上,学校习惯被认为只是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而今后需要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不分课堂内外与校园内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该深度融合。此外,以往学校教学主要依赖于线下的课堂教学,今后需要更好地认识到线下与线上教学各有千秋,线上与线下教育应该深度融合。“固定的教室在相当长时间内依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场所,但是却不再是唯一的场所,每一门课都可以让全世界成为教室。”

  近些年来,随着慕课的兴起和技术的发展,全球开发的在线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及参与的教师和学生的数量都在不断提高。但是,在汪小帆看来,总体上看,大学主要还是依赖于线下的课堂教学。

  汪小帆告诉记者,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是由于疫情影响迫不得已采取的举措,在开始线上教学之前,人们普遍担心网络环境能否有足够保障、教室和学生能否适应、教学效果能否有保证等等。然而,事实表明,线上教学在各方努力下顺利进行并且成效显著。“不少教师综合利用多种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些教师把家中书房布置成了立体的教学实验与互动空间等等。很多教师都认为这次的实践改变了他们对于线上教学的认识,不再坚持‘只有教室里面黑板面前的教学才是课程教学’的观念,而是体会到了线上教学的灵活性、扩展性等优点。”汪小帆相信,随着网络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教学的现场感也会不断增强。

  线上教学的实践在重塑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技术的同时,也重构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汪小帆表示,这次线上教学对于学习方式的最大触动就是——学习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的。他认为,随时随处的学习将成为新常态,每个人只要努力都可以实现无缝的终生学习。而这为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必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居家参与这次线上教学的学生而言,大家最为普遍的反应就是,对学生的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学会专注听讲和参与讨论,并努力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对此,汪小帆建议,高等教育应以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为契机加快推动教学变革。

  首先,在条件保障方面,要以“新基建”为抓手做好面向网络和智能化时代的教育应用的基础条件保障工作。同时要求各个学校在今后的校园建设中也充分考虑到未来教育的需要。

  考虑到不少学校缺乏专业力量,他建议教育部门统一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并加强指导与服务,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教育”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共识并加快推进。

  第二,在政策支持上,修改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教师持续开展线上教学方式探索以及线下线上教学的深度融合。他建议在后疫情时代,继续允许每门课的教师把一定比例的教学时间用于线上教学改革。通过建设一批线下线上融合教育的示范课程起到引领作用,在各类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过程中把新理念新技术的有机融合作为重要内容。

  第三,在考核导向上,汪小帆建议把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作为检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建议在对教师的考核过程中注重对于教师投入教学改革贡献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