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荆宇琦  剪辑:郑平平  手语翻译:黑虹

  央广网北京5月28日消息(记者王晶)以一部经典舞蹈《千手观音》被人们熟知的聋人舞蹈家邰丽华,是位不折不扣的“老委员”。今年是她履职全国政协委员的第13年,关注目光再次聚焦于8500余万残疾人群体的权益。

  邰丽华首次履职是在2008年。如今连任三届,她已44岁。“现在好多老委员见到我,都说是看着我从一个小姑娘慢慢成长起来的。”虽已过不惑之年,但岁月似乎对邰丽华格外优待,她看上去仍仿若一个邻家女孩。

  多年来,如何让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无障碍地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是邰丽华一直关注的话题。为此,同样身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的她,于2013年成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附属学校,旨在帮助残疾孩子能和健全孩子一样享受同等教育。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因为疫情,艺术团取消了原定在国外的60多场演出,在全国助残日来临前,首次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演出并拍摄了一部以脱贫为背景的MV《一个都不能少》。

  她也更加关注无障碍设施建设,并在采访中提出了不少担忧。“比如疫情下口罩是可以防止病毒传播的,但戴上口罩后,便阻挡了听障残疾人和健全人的交流。因为有一群听障人士是经过语训康复的,尽管戴上了助听器,但还是需要通过唇语与别人交流。”

  这还只是其中一个缩影,邰丽华呼吁,现在需要亟待加强的是外界对于无障碍的意识和认知。

  谈融合教育

  ——打破传统观念 残疾孩子也一样可以做程序员、设计师

  记者: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您所提交的提案内容更加倾向于哪方面?

  邰丽华:我今年提交了三份提案,其中一份是《建议系统修订完善随班就读相关办法促进提升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这也是我这些年来最为关注的。

  融合教育,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词汇,并不了解。一个残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健全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得到这样的教育,在未来就业、人生中就会有很好的融合进主流社会中。不像过去80年代,印象中只要你是残疾人就安排到福利院,做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而通过更多的融合教育,未来残疾孩子也可以在职场做设计师、程序员,也可以和健全人一样,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育不仅是扶智,而且要扶志。我在太原招生时遇到一个小女孩,起初女孩因父母是聋人有些犹豫,结果加入艺术团后当了班长,还用自己演出的费用治好了妈妈的白内障。现在她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四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

  记者:出于怎样的考虑提出此提案?目前我国融合教育情况如何?

  邰丽华:这个提案方向来自一个普通家庭。我在调研期间,一个自闭症孩子家长和我说,他们的孩子经过康复训练后恢复得不错,只是不太爱说话。但一上体育课,老师就把他单独放在外面,孩子也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踢足球,却永远是旁观者,没有办法和大家玩在一起。作为家长能做的,只能是心里默默为孩子加油。

  实际上,目前普通学校在接纳和支持残疾儿童就学方面意愿和资源均不足。据国家残疾人口普查结果推算,0-14岁的残疾儿童超过200万。由于残疾儿童数量增加、教育专业资源配置不足以及规划合理性欠缺等问题,普通学校依然存在拒收特殊儿童入学的现象。即便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特殊儿童的受教育品质也令人担忧。

  因此,积极推动融合教育,这不仅对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一件特别紧迫的事。

  记者:是否有一些融合教育的经验可以分享?目前艺术团有做一些探索吗?

  邰丽华:现在随着医学的发展,很多残疾孩子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康复。像我们艺术团每年招演员时会发现,80%的聋孩子都是进行语训康复后报考的艺术团。虽然他们听不到,但和正常人交流都没有障碍,像这样的情况完全可以上普通学校。

  后来我了解到,他们当中有的孩子读完小学后,有很多原因无法继续进普通学校,大家都以为聋人应该上聋校,盲人就应该上盲校。后来考虑到艺术团的演员从小缺少文化教育的问题,2013年我们便成立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附属学校,旨在帮助残疾孩子可以和健全孩子一样,读大学拿到文凭,这才是他们真正融入社会的必经之路。

  目前我们的力量还是有限的,因此两会期间,我建议由教育部门主导,出台《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指导办法》,扩大政策对象范围,新修办法应当包括肢体障碍、视障、听障、智障、精障、多重障碍儿童以及经专业评估意见确认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也要将融合教育发展状况和质量管理纳入地方政府部门民生发展考核体系。

  谈文化扶贫

  ——小康路上也需精神补给 下乡演出台下常座无虚席

  记者:我注意到,您今年还提出了关于对脱贫残疾人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提案?

  邰丽华: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对返贫风险人口的监测,对有返贫风险、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口提供帮助。实际上,安置一个残疾人就业,就是帮助一个残疾人脱贫。春节前,我参观了河北一家残疾人创业园,一位残疾人朋友对我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创业收入加上国家给残疾人的两项补贴,这位残疾人朋友不仅没有拖家人后腿,反而带着全家人在奔小康。

  记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又是艺术团团长,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更好地履职?

  邰丽华:我想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不仅需要物质帮扶,同样需要精神补给。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长期坚持文化扶贫,曾赴四川凉山等贫困地区演出18场,组建多支文艺小分队,到贫困残疾人的家里、特教学校的教室、居民区的残疾人服务站演出。每到一处,不管是在室内还是露天广场,基本上座无缺席。很多人看完演出,都重建了对生活的信心。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当地一位干部对我说,以往脱贫都是送物资,这是第一次感受到文化带来的精神力量。所以我想用诸多这样的实际行动,履行好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责任。

  记者:怎样看待发挥特殊艺术在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这也是您今年的提案之一。

  邰丽华:时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的邓朴方,曾给了我一本书,是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我们在2000年访美时,为此编排了《我的梦》。残疾人同样也有梦想,有追求才会去努力奋斗。因此,《我的梦》这台晚会名字一直沿用,十几年没有改过。

  一直以来,《我的梦》公益巡演走进百所高校,希望它能成为国家级美育教育文化品牌项目。一次,在中国政法大学演出后全场欢呼,大一新生自发夹道送演员到大巴车,一位学生在微博上写道:“这是一场净化心灵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高度和韧性,你们是精神的强者。”

  但在传递精神力量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没有像青少年等群体那样广泛参与融入各项重大活动中,有限的经费制约了活动的广泛开展。因此我建议,教育部要加大在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中对特殊艺术的支持力度,推动特殊艺术进校园。

  谈未来创作

  ——不因残疾而降低要求 要爱好更要坚持

  记者:十几年来,通过这个舞台,改变了哪些残疾孩子的命运?

  邰丽华:有很多例子,比如此前有一个广西的无臂舞者黄阳光,他在一个特别小的村庄种田种地,从来没有上过舞台,但特别有才华。编导根据他的情况,编排了一个舞蹈《秧苗青青》,由他领舞。他跟我们一起出访了70多个国家,给他增加了自信心。黄阳光还用脚画画,现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

  2003年进入艺术团时他才21岁,现在已经30多岁了,还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记者:接下来艺术团将如何发展下去?期待艺术团最好的状态会是怎样的?

  邰丽华:目前我们既有国家任务,又有商业演出。现在第一个想法就是创新作品,为此,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利用有限的经费和演出空档,不断推动艺术创作,保持团队活力。

  接下来,我们将把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作为重点,创作更多能够体现新时代残疾人风貌的作品。下一步还将计划举办《我的梦》中国国际特殊艺术节,发挥我国在国际特殊艺术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将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特殊艺术节,该建议已纳到“十四五”规划中。

  记者:替那些对艺术有执着追求的孩子提问,如何才能经过层层选拔进入艺术团?

  邰丽华:我还是想按着艺术的标准严格要求,不会因为你本身的残疾而去降低对艺术的要求,而且在你可以培养的基础上你要爱好,也要坚持。我们要通过这个标准筛选,大家可以通过各个方面、各种渠道来到艺术团,我也会去当地特教学校去选人。

  最近,我们在准备有关“六一”儿童节的晚会,是艺术团第二次线上演出,欢迎大家收看。其实,残疾孩子和我们是一样的,要看到孩子们微笑的脸,他们的眼睛是很质朴的,在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