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13日消息(记者王晶 张凯航)卸下一切光源,这是一次特殊的就餐体验。

  掀开粗布帘,在盲人服务生的引导下,随后的客人扶着前面客人的双肩,像排队似的小心翼翼地走进用餐区,穿过门廊,上一个台阶,便彻底告别光明,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世界。

  没有一点光亮,使空间没了距离感,总感觉眼前有一根立柱或是一堵墙,情不自禁地伸过手去摸,而脚底几乎在蹭着地面前行。终于坐到了椅子上,每一寸挪动都很微小,生怕幅度太大碰倒餐具;用餐过程更是狼狈,勺子放到嘴里时,常空欢喜一场。

  而在无边的黑暗里,你身边的人,反倒成了一束微光,甚至是一根“救命稻草”。

  这家位于西单商圈的网红主题餐厅——木马童话黑暗餐厅,如今已运营了11个年头。黑暗,不仅仅是招徕顾客的神秘招牌,更是被寄托了许多的内涵与情感。

 

餐厅微光区(央广网记者 张凯航 摄)

  “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餐厅的名字,取自西方著名传说特洛伊木马,寓意为在黑暗中蛰伏积蓄力量,以小博大出奇制胜。

  与记者设想不同,餐厅并未设在市井街头,而是“藏”在西单西西友谊酒店八层。这样的设计,在见到创始人于爽后才得知,“是为安全起见,黑暗餐厅无法接待大流量的顾客,且受空间设计限制,必须有这样特殊的考虑。”

  一身素衣、一抹淡妆,出现在记者眼前的于爽不慌不忙。

  这家餐厅的诞生,与她的过往经历有着直接联系。1999年,彼时只有28岁的于爽,还是外科医生,一天要做10余台手术。也就在这一年,她变成一名视网膜脱落累及黄斑的患者,“我是单眼失明,走路时有时找不到方向,径直就走向墙角了。”

  好在半年后,经过手术成功恢复,于爽重见光明。

  2009年,她有了自己的女儿,这让她不禁产生了新的思考,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对视力的忽视,身边眼科医生对视力普遍下降的讨论,还有自己曾经短暂失明的经历,都让她觉得,必须要让更多人了解视力保护的重要性。

  于是,“寓教于乐”又承载梦想的黑暗餐厅,开业了。

  于爽首选盲人来做服务员,最多时,同时有四位低视力和盲人员工在这里工作,“在一视同仁的黑暗中,习惯和熟练,给了盲人相比正常员工来说更多的自信。”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的周昊雨就是其中的一位,从大一兼职到至今,已是餐厅经理。

  餐厅人多时,昊雨会走慢一点,或者靠着墙边走,但依然还会有客人撞上他,在帅气、阳光的外表下,很多人看不到他的盲态。记者刚见到他时,也并未察觉。他可以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在餐厅里行走自如,还要带领客人进入“黑暗世界”,安置到位子上,随后还要上菜、撤盘、弹琴……“在暗区行走和外面走没什么区别,新服务员来了都是我给他们培训,确实在这里面,别人都不灵。”

  昊雨的盲文乐谱就放在前台,许多顾客在等待间隙,会好奇地摸摸盲文书籍,当然也会忍不住发问,“怎么去吃?能找到嘴巴吗?”但昊雨从不“剧透”,“黑暗世界”的真容也从未示人,他多数回复:“一个人一个吃法,100个人100个吃法,进去就知道了。”

  他们还会设计一些创意菜品,比如牛排旁边配上香脆的印尼虾片,有不少顾客留言说,“看不见,声音就显得清脆,会觉得身边多了一只仓鼠。”有时,也会被吓一跳,菜里放了几颗跳跳糖,吓得顾客不知何物,紧紧抱住身边人。

 

光源存放柜(央广网记者 张凯航 摄)

 

进入黑暗餐厅(央广网记者 张凯航 摄)

  “黑暗的隔壁,是光明”

  餐厅有“微光”和“黑暗”两个就餐区,微光区内布满发光微弱的月亮星辰。而暗区,则是不折不扣的“伸手不见五指”。

  采访临近结束刚好是午时,记者决定体验一番。

  把贵重物品以及发声、发光物品存入储物柜后,周昊雨在最前面导盲,后面的人则是搭着前面人的肩膀逐一进入。撩开厚厚的帘子,黑暗劈面压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小心,脚下有个台阶。”周昊雨提醒到。记者以为眼睛适应黑暗后,可以隐约看清周遭。但瞬间,那种对未知环境及黑暗的恐惧,侵袭了整个神经,以至于,有种要迅速逃离的冲动。

  为了分散那种压抑感,记者尝试与其他人闲聊。然而,依然无用。这种黑暗,让人恨不能插翅而逃,却又不敢迈大步行走。

  按照服务员提示坐好后,随即被送上餐巾纸、水等物品,并告诉东西放在什么位置。而头盘菜一般不报菜名,需要自己品尝。记者伸手试图去摸一下,却怎么也找不到具体方位,还不小心碰倒了水杯,俯身去捡就是碰不到。

  一时间,我们日常的行为习惯,第一次成了需要别人协助的高难度动作,那种窒息感和慌乱挥之不去。很快,服务生又送来面包,记者胡乱摸到了一片放在嘴里,“你吃到我盘子里来了。”同行伙伴的提醒,让邻友开怀大笑,记者也逐渐放松了下来,“人看不见,内心恐惧感会增强其对周围人的依赖感和信任感,人与人的交流会更加真诚。”

  正说着,周昊雨又将牛排端了上来。

  但这一次,记者却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嘴巴,很快就耐性全失,几乎是用手摸索着在桌子上找食物,抓住什么就往嘴里送。出来后才发现,有人和记者一样,满身都被菜油弄脏,相视一笑;但也有人,是哭着出来的。

  “看得见,就是幸福”,这是暗区出口爱心墙上留言最多的一句,而写下此话的,多数是中年人;也有的年轻人写道:“我偷到了她的牛排,她也抓到了我的手”;还有的求助于服务员,“这盘子里究竟有多少块牛排,我一伸手就有,再一伸手还有。”

  还有很多趣事并未写在留言板上,他们曾接待过两位不讲英文的外国客人,但端上牛排和羊排后,双方既看不到也无法描述,怎么办?周昊雨急中生智,发出“咩”“哞”的声音,来帮助客人区别菜品,而黑暗中的客人,也开始模仿予以回应,很快便“接头”成功。

  周昊雨调侃:“我们是家‘黑店’,喜欢暗中作乐。”随后又很一本正经,“当人关闭一种感官,可能就打开了另一种感官的清晰度。”

 

  留言墙(央广网记者 张凯航 摄)

  一位网友留言(央广网记者 张凯航 摄)

  “我希望,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

  周昊雨在暗区忙活,而在后厨,一位名为昕雨的服务员正在制作甜品。看着记者向前走来,她微笑回应,并告知每天上午11时会开餐。

  这里不仅有盲人,于爽说,餐厅里六成的员工都是残疾人,昕雨也是这里的残疾人员工之一,是一位智力为二级的残疾人。此工作之前,年已30出头的她从未参与过社会工作。

  而如今昕雨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完全出乎记者的预料。初来餐厅时,昕雨连和人说话都困难,经过一年多时间,她不光与人沟通顺畅,甚至还学会和其他服务员录制抖音视频。

  还有各种不同需要帮助的人,在这里有了和形形色色人们平等交流的机会。

  后厨的山东小伙杜传旺也是一个例子。六七岁时失去了母亲,与父亲和弟弟相依为命,13岁时去汽修厂当学徒,遭遇不测。险象环生后,面部依然因鼻子坏死而异于常人,在杜传旺20岁时,于爽从相关慈善机构获悉其一直没有工作遂将其聘入餐厅。

  只有小学学历的杜传旺,初来餐厅时,瘦弱、孤僻、零生活经验。在与餐厅全体成员共同生活后,从学徒开始,加速成长,心性渐渐开朗,找到了自己的社会角色。

杜传旺将面包端出(受访者供图)

  如今,开业至今11年,餐厅已有近80位盲人员工在这里工作过。于爽常说,相比而言,残疾人员工比普通员工更认真仔细,更懂得珍惜机会。他们常合作推出颇具深意的美食,比如盲盒饺子。“12个饺子里。你不一定抓到什么口味,你吃到什么就是什么。”

  很多食客留言,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

  餐厅现有大概3000多封客人手写的留言,满满地装了几大纸箱。黑暗之下,这家餐厅不仅见证了很多爱情故事,还有人在这儿思考和感悟人生,对家人倾诉与表达。

  让不少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对母子留下的绘画留言。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说:“妈妈,好黑呀!”妈妈安慰她道:“宝贝,要坚持!”旁白写下一句“黑暗的尽头是光明!”

  几句话虽很简单,如今仔细读却回味无穷。

 

每晚9点,周昊雨在抖音上进行直播,为网友演奏钢琴、讲述餐厅故事(央广网记者 张凯航 摄)

  “黑暗中,面对自己守住内心”

  在这里,视觉关闭了,内心的底色却更加清晰。

  也常有一个人来餐厅吃饭,称之为“闭关”;也有一个人来,是在后天失明后,“他们其实想来面对的,是自己。”餐厅内一位盲人服务员说。

  一位北京律师,人到中年酒后一夜失明,跑来这里求援,盲人服务员毫不吝啬地教他使用手机电脑、公共交通出行。随后,这位先生带着妻子一起到黑暗餐厅用餐,出来后,妻子颇为动容:“我终于明白,为何先生在家里总会有一些叮叮当当奇怪的举动。”

  于爽说:“他们在这得到的,是换位思考后的理解与包容。”

  ……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就是这样一个被寄托了许多情感的餐厅,如今受疫情影响已是岌岌可危。餐厅3月开始营业,当月客流量只有50多人,5月也只有110多人,“流水还不够房租的一半。”于爽表示,为了节约成本,目前只有5个人上班,均无休息日。

  为了缓解疫情带来的影响,于爽和周昊雨纷纷召集朋友们来支持,同时出了外卖,希望尽可能增加流水。甚至,为了增加客流量,周昊雨开通了抖音账号(周昊雨哥歌)进行直播,每天晚上9点,他都会准时坐在餐厅里的钢琴前,为粉丝们弹奏一曲,分享一些发生在餐厅里的故事。

  不少老顾客在下面纷纷留言:“黑暗中,我们能够守住的,只有内心。”

  于爽说,目前,全国若谁要想开这样的餐厅,他们愿意从技术上提供支持。而这也正如黑暗餐厅所倡导的那样,爱惜自己体谅别人,再力所能及地去行善。

  也许,黑暗的尽头,就会迎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