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1日消息(记者王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月21日共同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未成年人生活学习,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至10岁。

  2017年与2020年未成年人触网年龄对比柱状图(央广网发 社科文献出版社 供图)

  未成年人未来想要从事职业的情况柱状图(央广网发 社科文献出版社 供图)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99.2% 首次触网集中在6-10岁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课题组对全国7至18岁的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显著高于中国总体互联网普及率(64.5%)。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至10岁。
  《蓝皮书》对比2017年和2020年的数据指出,8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未成年人增多,表明未成年人网络“原住民”的特征越发明显。伴随网络接入手段的日益普及和网络运用便捷程度的不断提升,城乡之间未成年人的网络普及率已几乎没有差别,“全民上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的显著标签。
  在使用设备方面,手机仍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设备,超过80%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随着智能家居和人工智能设备的发展和普及,12.4%的未成年人开始使用智能机器人上网,使用智能手表上网的未成年人达19.9%。
  此外,通过对北京小学生和上海中学生互联网运用状况进行分析,《蓝皮书》课题组发现,两地未成年人触网年龄较全国平均年龄更早,且“出生越晚,触网越早”的趋势更加显著。

  未成年人最常用的社交软件或平台柱状图(央广网发 社科文献出版社 供图)
  “数字化生存”程度提升 网游沉迷等仍需警惕
  《蓝皮书》指出,当代未成年人“数字化生存”程度不断提升,在享受数字生活带来快乐和便利的同时,一些未成年人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的依赖不断加深甚至成瘾,这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未成年人平均网龄超过6.3年,中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平均年限达到4.87年,最长的达到15年。网络运用时间增多,运动时间随之减少,视力问题愈加严重;便捷的信息服务导致主动思考减少,亲子间沟通不足,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欠缺指导;不良信息、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等网络风险严重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网游沉迷是家长和舆论长期最为关注的话题,近些年,短视频、直播等也容易让未成年人过度上网。
  因此,《蓝皮书》建议,以平等、尊重、关怀的方式改善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和态度,从而引导未成年人走出网瘾困扰。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开展和队伍建设刚刚起步,各方面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认识和制度保障不足,急需相关方面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社区保障等体制机制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未成年人参加网课科目种类占比情况柱状图(央广网发 社科文献出版社 供图)
  在线学习位列上网目的第3位 疫情前后变化显著
  《蓝皮书》课题组调查显示,在线学习以37.0%的比例位列未成年人上网目的的第3位,与2017年(13.4%)相比提升显著。这说明近年来在线教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已经对未成年人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明显影响。
  《蓝皮书》进一步指出,在参与网课的比例方面,各年级学生群体参与网课的比例均高于80%,且城乡在网课普及率上差距不大。学习科目上,英语(41.0%)、数学(37.9%)和语文(28.8%)是未成年人在线学习的主要内容,音乐、绘画等艺术类科目,以及编程、乐高、人工智能等在线课程也受到未成年人和家长的青睐。
  在疫情发生后进行的调查中,《蓝皮书》称,在线学习以69.7%的比例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学习内容上,英语、数学、语文、物化生、作文等科目的比例有所提高,而艺术类和编程、机器人等兴趣班的比例明显下降,体现出网课向正规学校教育全面倾斜的趋势。对于网课和真实课堂的区别,49.5%的未成年人认为网课效果不如真实课堂,38.6%的未成年人认为两者差不多,仅有9.4%的受访者认为网课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