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记者王晶)“盲隔离了人与物,聋隔离了人与人。”海伦·凯勒的这句名言,道出了聋人在主流社会中的生存窘境。

  明明有许多潜力,只要找到一个出口,就可以喷薄而出,然而,到底怎样才能找到这个出口、打通沟通的管道,是困扰众多听障者、以及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因此,手语翻译,成为极其重要、且极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出口。

  9月27日,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联合举办的《沉默的世界不寂寞: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手语翻译》捐赠仪式暨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聋人朋友在现场用手语相互交流(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关心尊重理解帮助残障人士,一定要从大力助推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始。”9月27日是国际聋人日。当天,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联合举办的“用爱倾听”——《沉默的世界不寂寞: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手语翻译》捐赠仪式暨新书发布会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宣文部主任郭利群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这是一场特殊的新书发布会,因为参与这场发布会的观众,有一大半是听障者,就连这本书的主要译者郑璇也是一位听障博士。《沉默的世界不寂寞: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手语翻译》正是一本致力于打破沟通障碍、搭建聋听之桥的读物。

  据记者了解,这本书的原作者是美国知名手语翻译安娜·明迪斯,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永淳基金的支持下,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引进国内,两位残障学者郑璇、邹蜜将其译为中文。

  “我之前出过几本关于手语方面的专著和教材,也翻译过一些大众心理学的译著,但是,这是我翻译的第一本有关手语翻译方面的著作,也是目前中国引进的第一本国外手语翻译著作。”全国第一位语言学专业听障博士、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成员郑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希望,通过该书的引进,启迪更多的中国手语翻译工作者、教学者和研究者,使他们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更好地对自我进行反思,从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手语翻译发展之路。

  这本书跳出传统的语言学和翻译学视角,从文化学的角度入手,运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分析手语翻译行为。也正如书中所言: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藩篱,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戚学森也谈到:“这些年,我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残障朋友,感触颇深,首先必须有顺畅的沟通,才能与他们成为朋友,从而从根本上帮助到他们,实现我们的公益初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手语翻译是帮助听障者和听力健全人沟通的桥梁,善莫大焉。”

  我国是世界上听障者数最多的国家,听障者约2780万人,占全国残障人士的30%以上。中国聋人协会副主席、手语委员会副主任徐聪告诉记者,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听障孩子有了助听器、电子耳蜗,进入普通学校读书,聋校的生源越来越少,但是,他认为,只要有听障者,手语就不会消失。

  徐聪觉得,手语翻译员要同听障群体成为亲密的合作者和伙伴。特殊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共同努力为聋听之间搭建一座更顺畅的沟通桥梁。

  要真正走进残疾朋友们的内心,就要从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无障碍环境与设施。就此,郭利群还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对残障人士的称谓除了要遵循法律和政策,还要考虑他们的接受心理。希望大家多用让残障人士高兴、乐于答应的称谓,他们中多数人喜欢“残障者”“视障者”“听障者”“言语障碍者”“肢体障碍者”“智力障碍者”“精神障碍者”等称谓,我们要不断创造语言方面的无障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