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制作元宵(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央广网北京2月24日消息(记者韩靖)随着元宵节临近,又到了每年的元宵制作销售高峰期。2月23日,在位于北京磁器口的锦芳元宵销售点外,前来选购元宵的市民排起了长队,而在元宵制作现场,师傅们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徐恒建正在制作元宵(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传统的元宵制作过程,不使用成品馅料,而是自行采购原材料,并按照比例自制馅料,元宵制作使用传统的石碾磨面工艺,坚持手工现摇,所以对师傅们来说,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还需要过人的体力。

徐恒建和同事正在制作元宵(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在元宵制作现场,徐恒建师傅忙得顾不上擦掉粘在脸上的面粉,一箱馅料倒进转筒,他一边指挥同事,一边用手逆着转筒旋转的方向不停捞着元宵,蘸水、加面,反复4遍之后乒乓球大小的元宵就制作出来了。

徐恒建(右)将制作好的元宵倒入箱内(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徐恒建来自山东,已经在锦芳工作11年了,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是一名厨师,快到元宵节的时候就开始摇元宵,今年是他第5年参加制作元宵的工作,“摇元宵对腰力和臂力要求高,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年龄小,力气不够,慢慢有劲了才开始跟师傅学习制元宵的技术。”徐恒建说。

徐恒建将元宵从水中捞出(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摇元宵除了对体力要求高之外,丰富的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摇制元宵的过程中一共要过4遍水,加4次面,每次加面的多少都有讲究,“前两遍要少加面,这样馅料裹面更瓷实,后两遍要多加面,这样摇出来的元宵个头饱满也美观”。当天,徐恒建和搭档摇制了4000多斤元宵。

韩芳帮同事包装元宵(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徐恒建的爱人韩芳也是锦芳的员工,她主要负责各个工种的协调工作。从大年初一开始,制作元宵的师傅们就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距离元宵节只有两天的时间,现在正是徐恒建和韩芳最忙碌的时候。

韩芳和同事将元宵装袋(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每天早晨6点半夫妻俩就出门上班了,一直忙到晚上12点多才能回家,韩芳说,一忙起来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他们虽然都在一个店工作,但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

徐恒建正在制作元宵(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餐饮行业越到过节越忙碌,因为工作原因夫妻俩已经6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年前,他们给远在家乡的父母和孩子寄了新衣服,又转了2000块钱。韩芳说:“每到过节的时候,我们俩都在工作岗位上,等过节后我们再回老家和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