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31日消息(记者王晶)8月31日,交通运输部召开专题发布会,介绍中国救捞创建70年来取得的成就。会上提出,未来5年,中国救捞应急救助抢险打捞效率和处置效果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命救助有效率不低于96%。

中国救捞隶属于交通运输部,是唯一一支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打捞力量,承担着对中国水域发生的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及其他为海上运输和海上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等公益职责,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三救一捞”(即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应急抢险打捞),同时还代表中国政府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海运双边多边协定的义务。

2018年10月底,潜水队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中打捞车身(央广网发 上海打捞局供图)

“雏形”仅有一艘125kW小拖轮和几只小平驳

中国救捞被越来越多人熟知,但它的历史却鲜有人知晓。

建国初期,由于多年战争,全国主要江河及沿海港口留下了大批沉船沉物。为疏通航道,迅速实现通航,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51年8月24日,中国人民打捞公司在上海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国家专业救捞队伍的诞生。

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打捞公司只有120名职工、一艘125kW的小拖轮和几只小平驳,在长江沿线和全国沿海港口进行沉船打捞作业,为恢复全国主要港口航道通航,助力国民经济发展,促进新中国水运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1958年,中国人民打捞公司更名为上海打捞工程局,承担国家公益性救助打捞职责,代表中国政府履行国际海上救助义务。

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打捞工程局更名为上海救捞局。与此同时,在天津、烟台、上海、温州新设立了4个救助站,统属上海救捞局领导和管理。此后,上海救捞局从1963年到1965年,连续三年在全国沿海地区招收300多名潜水学员,从事救助打捞行业。至此,逐步形成了我国沿海救捞体系的雏形。

上海打捞局潜水员训练基地,摄于黄浦江畔(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每天24小时昼夜不间断 6级海况下实施有效救助

70年来,我国救捞布局日趋完善。目前,中国救捞共有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救助局(包括四个救助飞行队),烟台、上海、广州三个打捞局,形成了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潜水打捞于一身“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而在中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北起鸭绿江,南至南沙群岛,中国救捞设置了24个救助基地、88个救助船舶值班待命点、3个综合打捞基地,8个救助飞行基地、115个临时起降点,并建立了19支应急救助队,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昼夜不间断坚守岗位,为我国沿海海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目前,沿海离岸100海里以内水域救助机动力量(包括救助船舶和救助直升机)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90分钟,应急保障力量在9级海况下能够出动,在6级海况下能够实施有效救助。同时,救捞装备日新月异,目前拥有各类救捞船舶达209艘、救助直升机20架。主力救助船功率达到9000千瓦,抗风浪能力达到12级风14米浪高。

饱和潜水从无到有,已具备300米水深作业能力,饱和潜水陆基载人实验深度已经达到500米。

潜水员在韩国“世越号”沉船海域作业(央广网发 上海打捞局供图)

未来5年 应急救助处置效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70年来,中国救捞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少短板:中国救捞对国家重点海域的覆盖范围、保障深度仍然不足,反应速度仍有待提升;深远海救捞装备、大吨位沉船快速整体打捞装备建设和基地设施布局仍然不够;救助方式仍以传统手段为主,救捞高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等。

“十四五”期间,是救捞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5年,中国救捞将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海江兼备、快速反应、处置高效的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应急救助抢险打捞效率和处置效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具体而言,实现海域有效覆盖。海上救助力量在沿海离岸100海里以内水域形成多重覆盖,依托应急救捞基地,动态优化部署救捞力量。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沿海离岸100海里以内重点水域应急达到时间不超过90分钟,具备内陆深水应急救捞快速处置能力;救助航空器有效实施全天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