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大连9月18日消息(记者王晶)”小人书”,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曾经承载着许多中国人的童年记忆。

如今,“小人书”虽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却以一种小众文化继续流传下来。“我收藏的是往昔的记忆,更是一段铁路发展的历史。”战义说。

在大连客运段,战义是当地收藏“小人书”的“名人”,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大连客运段洗涤保洁车间主任。工作之余,他在21年的时间里,收藏了2万余册“小人书”,用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拾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战义在动车上讲述自己与“小人书”的故事(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第一本“小人书”售价2毛1分

“小人书”是纸质产品,翻阅过程中难免会造成折损等情况,然而战义的“小人书”,几乎每一本都保存得近乎完美。

记者见到战义和他的“宝贝”时,是在前往大连的高铁列车上。他将《小兵张嘎》等“小人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列车座位上,颇为热情地向在场旅客介绍,将记忆一下拉回至充满乐趣的童年时代。

提及收藏“小人书”的契机,他回忆起母亲省吃俭用,为他买下的第一本“小人书”——《鸡毛信》。

他说,这本《鸡毛信》多年来他始终悉心珍藏,因为这本书,会让他记起母亲的爱。

如今55岁的战义,已是儿孙满堂。做了爷爷的人,看起来不苟言笑,但若聊起“小人书”,他的兴致一下就上来了。

战义回忆,过去,他会将平日里买冰棍的几分钱积攒下来,用于购买喜爱的“小人书”。其中,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攒钱买下的第一本“小人书”《红灯记》,“当时售价2毛1分”。战义为了买下这本书,着实费了一番周折,但是这本书,却成了他收藏爱好的开始。

时至今日,这本书虽已被翻得破旧了,但对于战义来说,仍是最难忘的收藏之一。

战义是个不折不扣的”斜杠老人“,参加工作后,战义曾担任过机车司炉、清灰工、钳工、机床工,还从事过列车员、值班员、列车长、团委书记和车队总支书记,但他也仍保持着收藏“小人书”这个业余爱好,并且对收藏与铁路息息相关的“小人书”和老物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说:“我生长在新中国,在铁路工作多年,见证了铁路的发展变化,刚上班的时候是司炉工,那时还是蒸汽机车,现在已经发展到‘复兴号’了,让我这个老铁路人非常自豪。但是,铁路的老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的铁路精神从来没有变。“

对于这一点,战义说,自己从这些流淌着岁月痕迹的铁路故事的”小人书“里,感受尤其深刻。

战义收藏的“小人书”(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书中的主人公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战义觉得,时至今日,书中的主人公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所有关于铁路的藏品中,战义最珍视的是这三本“小人书”——《铁道卫士》《小东的故事》《大郑线上好工区》。如今随着时代变迁,这三本“小人书”的故事情节或许“老套”,但故事里体现的人物精神,却值得人反复回味。“‘小人书’背后的故事和人物精神很厚重。”战义说。

战义介绍,1988年出版的《小东的故事》,讲述的是辽宁省小东站职工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安全生产上创造出39年无事故的好成绩。小东站恢复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长于激情澎湃的建设岁月。小东人始终坚持对党忠诚、为党工作的坚定信念,始终秉承“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和积极投身铁路事业发展的使命担当,铸就了小东站“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的精神底蕴和时代传承。

1988年原铁道部、铁道部政治部、中华铁路全国总工会、全国铁道团委联合决定,在全路广泛开展向小东站学习活动,学习小东站“一点不差、差一点不行”的精神。

另一本于1964年出版的《大郑线上好工区》,讲述的是原锦州铁路局孙家养路工区“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模范事迹,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在生产上坚持高标准,爱惜国家的一钉一木,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一心扑在线路上、一丝不苟严要求、一分钱掰成两半花。”1963年10月,原铁道部和铁道部政治部授予他们“大郑线上好工区”的荣誉称号。

战义感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铁路建设日新月异,并一直致力于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国家强盛添砖加瓦。正是有了“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艰苦奋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等这样的老一辈铁路人不懈努力,才能使铁路从最初的步履艰难,到现在的跃居世界顶尖水平。

如今,战义对”小人书“的热爱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又多了一个“爱好”,将”小人书“里的铁路故事继续讲下去。“激励当代铁路人继续传承老铁路人的光荣传统,以更高的标准服务旅客、服务社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