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5日消息(记者陈锐海)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上,提请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

1100万人以上的新增就业目标能否实现?当前就业压力主要来自哪儿?该如何缓解?央广网记者专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卞靖,解读相关问题。

央广网:2022年GDP增长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当前,稳就业具有哪些意义?

卞靖: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近年来,我国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就是为了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具有正相关性。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前提,实现充分就业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和基础,强调稳就业就是要构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

央广网:当前形势下,怎么看2022年11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

卞靖: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与2021年一致,都是1100万人以上,这是保障就业总体稳定、防止出现规模性失业的要求,总体规模是不低的。从实现情况看,我国近年来每年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均超过1100万人。即使是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2020年,当年的城镇新增就业仍达到1186万人,2021年则达到1269万人。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一系列援企稳岗帮扶政策实施下,今年的新增就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央广网: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2022年我国就业压力主要来自哪儿?

卞靖:2022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首先,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会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其次,本土疫情持续局部零星点状散发,部分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会受到疫情的一定影响,造成用工需求波动。此外,2022年高校毕业生比2021年的909万增加167万人,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1000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央广网:现阶段,我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给就业环境带来哪些变化?

卞靖: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高技能人才仍较短缺,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求职难矛盾交织。

另一方面,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持续较快发展,灵活用工需求快速增长,一些业态的就业门槛有所降低,有利于劳动力自主选择,目前已有约2亿人选择灵活就业。

央广网:2022年稳就业,主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卞靖: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继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推进减负稳岗扩就业措施落实落细,通过经济平稳增长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二是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支持微观主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关注重点群体就业情况,加大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

编辑:杜静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