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成都看做一个人,那一定又美又飒,刚柔并济。这座城市是这样,这座城市里的人也是这样。

 

  5月9日下午,成都天空中一道双彩虹,在朋友圈绚丽刷屏。

 

  秋耿拍摄于东门市井。

  不久前,新建成开放的成都五岔子大桥,每晚吸引市民游客前往打卡,被称作“现实版的莫比乌斯环”,一举成为全球新晋网红。

  四川日报记者 郝飞 摄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成都市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超过220万人次。热闹的背后,各景区并未出现“人从众”现象,秩序井然…… 城市苏醒,向阳而生成都正在从一场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中恢复活力。

  一边是熟悉的烟火气,一边是疫情防控不放松,这是成都城市韧性管理的一个注脚。

  韧性城市

  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首次提出,是指城市以主动的姿态适应新环境,并在遭受灾难后快速恢复城市功能并维持正常运转,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许多国际大都市已经将“建设城市韧性”纳入了未来几十年的总体规划之中。

  纽约于2019年4月发布的《只有一个纽约2050》城市总规划中就写道,要建设“富有韧性的纽约市”。2020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建设韧性城市。

  城市韧性,其实是一个“应对危机的体系”,在于多种体系的合作是否顺畅。如同太极拳的精髓:刚柔并济,互为其根,稳而扎实,胜于无形。

  事实上,韧性法则,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DNA。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成都展现出了城市的刚与柔,以她独有的韧性来抵抗灾难。

  刚柔并济的特性是成都的处世之道一直流淌于成都的血脉之中。

  笑与泪

  逆境中,微笑面对,是为刚;生活中,花飞落泪,是为柔。人的性格,塑造一座城市的气质。

  在成都,微笑和泪水,从来不矛盾。这一点,从杜诗中便可窥见一二。

  杜甫48岁来到成都,彼时中原板荡,战乱频仍,这让诗人清贫的生活中,贯穿始终的气息是忧国忧民,为民生疾呼。

 

  杜甫草堂 资料图

  当狂风来袭,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哭诉“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当战事不利,他在《恨别》中痛陈:“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但是,杜甫在成都,留下更多的,则是“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等天府之国、浣花溪畔生态环境、恬静生活的吟咏。

  乐观好客的成都人,更是深深感染着诗人,留下了“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的诗句。

  逆境中,压力下仍然微笑面对这是最大的“刚”;顺境中,闲适下又易感动落泪这是极致的“柔”。笑与泪,刚与柔之间便是成都人的生活哲学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

  成都是一座绵柔的城市。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各种一低头的温柔总会不期而遇——

  十月的银杏叶、五月的蓝花楹;白天的双层彩虹、夜晚的超级月亮;开花的阳台、远眺的雪山……成都人的朋友圈,或多或少,几乎都有着各种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和感动。

 

  来源 @成都公交

  绵柔的外在,就其精神内核,其实是一种“刚”,一种骨子里的坚韧,一种不言弃不言苦的生活态度。

  新冠疫情期间的另一次热搜,便是成都人刚强性格的体现。

  2月3日凌晨,成都青白江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摇晃中醒来的成都人,又给全国人民贡献出经典的阳光段子:

  “跑下楼吧,给疫情添乱;不下楼吧,给自己添堵。”“我们是家里蹲还是广场见?——来自成都人民的灵魂拷问”“肺炎:哥,他们都躲在屋里不出来,我咋个传染?地震:等到,老子把他们都震出来”……

  与此同时,用幽默和笑容直面“疫情+地震”双重考验的成都人,却在听到“赵英明,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的喊话时,潸然落泪;在看到刚从武汉归的“华西王炸天团”,又马不停蹄赴意援助时,鼻头一酸:这可是我们成都自家人,必须要好好的。

  人基于城市而生活、繁衍,城市基于人而发展、壮大。

  在3000年从未曾改名迁址的成都,人与城有着共同的文化印记,岁月可易其容貌,却抹不去骨子里、基因中,那笑与泪的倔强,刚与柔的能量,面对悲伤、灾难,始终向阳生长。

  防与战

  基因中的刚,转化为战疫的力量;肌理中的柔,精细着防控的严密。

  洪水、瘟疫、战争、地震......成都2300年历史长河中,多次历经灾难,却从未被击垮,一次次从磨难中成长、壮大。

  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人是脆弱的,城市也是。成都,有着一套自己的社会记忆机制。

  面对2020年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刻在城市基因当中的刚性,转化为战疫硬仗的力量;嵌于城市肌理中的柔性,精细着疫情防控的严密。

  大年初一,一张手部特写照片被频繁转发,照片中,手指关节明显变黑,食指破皮。

 

  手的主人叫彭放,是一名在成华区保和街道工作了30年的基层人员,每天他要敲开300家住户的房门,多的时候要走近5万步,用最“硬核”的方式反复强调三个关键词:体温、口罩和应急电话。

  彭放只是疫情期间众多基层人员的缩影。

  作为服务人口超过2100万的特大城市,成都拥有4370个社区,这4370个细胞,构成了城市机体,一个细胞失守,就能影响整体。

  11天时间内,成都动员了38万基层力量,开展3轮全覆盖上门走访查,敲开875万户居民家门……这样不留死角的“地毯式”排查, 看似“打笨仗”,有时候却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疫情防控,本身就是一场硬仗。

  成都,全国航空第四城,机场年吞吐量超5500万人次,海关口岸、公路关卡、机场车站等各个关键阵地,都是这样以“刚”炼“钢”,筑起坚固防线。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成都深谙其理。

  关于成都和麻将的段子流传甚广。网友打趣:什么都阻挡不了成都人打麻将。

  幽默之余,其实是在称赞成都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而看似冰冷的执法者也经常出其不意玩一把“蓉”式幽默。

  2月初疫情期间,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派出所做了一件事:“收集”全街道各茶馆、茶铺每副麻将的“幺鸡”,装进信封,仔细注明主人信息,并告诉牌友:这四只鸡,派出所就给你们代养了哈,等到疫情过后,再还回来,说不定还养胖几斤……”

 

  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 供图

  新闻传开,市民不禁乐而开怀,还提出附议:饼饼也应该收一张,免得有人拆了条子打。

  人性的执法,温暖而柔软,给予了这个城市更宽容的尺度,如春风化雨般,慰藉着每一颗因为疫情、因为不便而“受伤”的心。

  与时间赛跑,与疫情角力。战疫,成都同样“硬核”。

  1月30日,武汉封城一周后,成都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包括“成都造”迈克生物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等战“疫”科技产品,均纳入“首批”8个项目之列。

  医疗资源是正常生活的“定心丸”。成都,从来就是一座懂得“你曾滴答我必哗啦”的城市。这种情愫,在512地震后尤为喷薄。

  在成都人看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义不容辞,决不容许拉稀摆带。

  1月29日,华西医院专家组进驻成都市公卫中心、2月2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启程驰援武汉,该队平均年龄刚过30岁;2月9日,成都五家医院61人医疗队再赴武汉……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成都的防疫战疫成效有目共睹——

  从1月24日全省依法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算起,到3月19日全市22个区(市)县降为低风险区,用了55天;到4月23日,全市确诊病例全部清零,用了90天。

  “峣峣者易折”,经过古蜀时代与水害长期斗争的成都,早已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在面对一次次灾害时,成都不会硬碰硬,而是柔中带刚地去斗争,展现出她顽强的生命力和韧性。

  复与进

  刚,在于态度,复工复产,城市前进;柔,在于管理,柔性执法,科学人性。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都江堰水利工程落成之前,古蜀人一直在与水患斗争。考古发现他们的迁徙路径极大可能是源于水患的追赶。

  但古蜀人没有放弃抗争。在李冰父子的带领下,于公元前227年建起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终结了水患,这才有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资料图

  斗,既是斗争,也是奋斗。

  一边斗争,一边奋斗。于人,是为更好的生活,于城,是为更好的发展。

  以火水“炸”石开山——极刚硬的方式,最终换来柔软千年的潺潺,这是古人的智慧。 而都江堰滋养孕育的天府成都,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的践行者。

  面对凶猛疫情,成都决策者果断出硬招。一手抓防控,有效阻断疫情传播,一手抓复苏,科学引导城市回归有序。

  2月6日起,成都相继出台《有效应对经济运行20年政策措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33条举措》《促进创业投资发展20条措施》,成为全国率先复工的特大城市,早在3月全市重大项目的复工率即达到100%。

  2月21日,成都武侯区三大产业功能区在线复工,启动“云推介”,直播招商。连续两场网络签约中,4个主导产业项目落户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三国创意园,累计投资约17亿元。

  “云推介”“网约公交”“防疫银行”“线上招聘会”“援企平台” “云考察”……为在防控与复工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成都的创新弹性举措层出不穷。

  3月,《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出台,包括允许临时占道摊点摊区、流动商贩贩卖经营、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等,同时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

  此举将成都再次送上热搜——

  这种“用心呵护好重生的烟火气”的温暖,在网友看来,是属于成都的城市温度——烟火气、人情味、包容性和城市有序治理有机融合。

  得益于一系列“刚硬”措施和柔性执法,成都成为全国第一个恢复举办社会性活动的城市,寂静许久的城市活了起来。

  这样的车水马龙,不仅关乎生计,更是让人们从疫情中走出来的一剂心理良药。

  干事创业,成都人常常嘴上一笔带过,心里却一直重复。为了看上去毫不费力,通常会付出百倍努力。因为人和城,都要一路前进。

  五一期间,成都两手抓的同时,还在筹划着一件大事——成都东部新区。

  5月6日,节后第一天,成都东部新区成立,这是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一个标志,揭开了成都新的发展序幕。

 

  卫星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成都东部新区的建设,将推动城市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破解成都盆地环境资源约束,塑造成都大美公园城市形态,保持休闲之都生活城市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

  疫情按下的只是“暂停键”,成都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在启动复工复产“恢复键”的同时,更启动了全面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快进键”。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面对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成都也在刚与柔之间,开拓创新,加速前进。

  刚,在于态度。全新课题,尚无经验可循,成都高标规划,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完善目标考核机制,制定“人、城、境、业”四大类别111项的公园城市建设成效指标。

  柔,在于过程。或沿江新建、或嵌于CBD;或追忆历史,或创造时尚,成都在每个公园营造各种场景,做到各美其美。而将这些独具特色的公园串珠成链、串联成势的,是正在打造中的16930公里世界最长绿道系统——天府绿道。为的,是让这个城市的人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