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年伊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性高地、高质量生活宜居地”,特别指出要支持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

  中央有部署,成都有行动。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调研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建设情况时强调,要加强战略谋划,与重庆协同共建,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提出:加快提升基础创新能力。规划建设中国西部 (成都) 科学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筹建天府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航空航天、脑科学、精准医学、国盾融合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成成都超算中心,支持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启动运行,推进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5月20日,在成都科学城,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小目标”交出首份精彩答卷。当天,四川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一批支撑项目正式启动建设,标志着四川省培育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积极进展。6个集中启动的支撑项目涵盖空间和天文科学领域、超高速轨道交通领域、高能物理和天文学领域、空间光学领域、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等。

  其中,4个为国家科教基础设施项目,2个为拟申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为什么是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怎么建?

  天府新区给出的解答是:探索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主动设计和积极争取承担重大基础和前沿科研任务,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型大学和开放科研平台,成为成都市开展前沿探索和原始创新的主阵地、主战场。

 

  为什么是成都科学城?

  不久前,成都科学城管委会、天府新区新经济局集纳相关业务部门精干力量,在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科学城的发展历程后,形成了初步认知。

  鉴他山之石、解自身之惑。

  在深入剖析国内外科学城的经验做法,结合对科学城、大学城、高新区及科技城四类创新空间在主要功能、发展目标等方面的上对标分析,成都科学城管委会认为:虽然成都科学城建设仅5年,但作为成都科技创新的核心组成部分,充分吸纳运用了成都丰富的科教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

  在科教集聚方面,成都科学城借力成都市科教资源富集、科研氛围浓厚优势,与中科院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立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以一流高校院所为核心的大装置、大平台集群,并成为争创天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在产业植入方面,成都科学城依托成都市优越的电子信息和新经济发展基础,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高位起步、加速成势,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主要载体。

  在开放合作方面,成都科学城借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多重机遇交汇,更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对接和配置高端资源要素,吸引华为、商汤科技、诺基亚等诸多世界级科技龙头布局发展,在成都市乃至全国创新版图中的能级地位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约9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约39平方公里,布局独角兽岛、兴隆湖产业园、凤栖湿地产业园、鹿溪智谷科学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基地5大产业社区。在成都市的支持下,成都科学城已成为西部地区知名度最高、创新资源汇聚最快、科研环境最优越的科技创新高地,在积极抢抓成渝双城地区经济圈发展机遇、打造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具备先发引领优势。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怎么建?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截至2020年3月,国内拥有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四川省自启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工作以来,以成都科学城所在的兴隆湖周边99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聚焦航空航天、核能与核技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空间天文等重点领域,布局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研究基地集群和若干功能性产业园区,形成建设大平台、凝聚大团队、产出大成果、孵化大产业的集中承载地。

  目前,成都科学城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汇聚中科院系统单位13家,是川渝地区中科院资源汇集度最多的区域;与农科院合作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科创资源形成聚集连片发展态势;落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交叉研究平台项目4个,成都超算中心年内建成后将填补西部地区国家超算体系的布局空白;引进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37个,初步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体系。

  此外,成都科学城高质量产业生态圈已初具规模:引进紫光、海康、商汤等重大项目80余个,有效发挥龙头引领,吸引汇聚新经济企业9800余家,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聚集发展;依托华为鲲鹏、安谋中国等生态型项目,推动高性能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赋能各行业转型升级,加速构筑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体系;积极创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布局落地高新技术服务项目52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5家,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支撑能力持续提升。

  成都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高水平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一步释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都科学城等创新平台动力”,将成都科学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天府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积极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布局成都科学城。

  “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务实行动,对筑牢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内核、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该负责人表示。

 

  从“0”到“1” 和 从“1”到“100”

  “开展高水平科技研究是成都科学城的根本使命,我们将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统揽,依托原始创新聚合高端稀缺要素、产生新发明新技术新创意,促进创新动能积蓄厚植,形成若干国内外有显示度的突出高点,抬升成都科学城建设的整体位势。”

  成都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科学城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市发展需求,围绕创新链前端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抢占战略最前沿、竞争制高点,构建多维生态圈、价值转化场,集聚战略性稀缺性要素,激发创新策源核心动力,形成领军企业、创新成果、信息数据、新兴产业、区域共同体全方位融合互动的发展势能,成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创新极核、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战略平台。

  据介绍,在城市自身层面,成都科学城主要体现创新引擎、要素配置、新经济涵育、营城示范四项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突出“从0到1”原始创新,主动设计和积极争取承担重大基础和前沿科研任务,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型大学和开放科研平台,成为成都市开展前沿探索和原始创新的主阵地、主战场。

  高端创新要素配置枢纽地。突出“从链到圈”生态赋能,构建全球顶尖智力资源、技术转移与交易、新型研发组织、创投资本、高价值数据等关键要素的集聚高地,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协同合作,向新经济活力区等协同承载区和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嫁接赋能。

  数字经济新兴增长极。突出“从研到产”接力发展,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开放场景资源和城市机会,构建数字经济创新创业理想栖息地,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创企业、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在5G通信、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高端软件等领域迈入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中心,成为四川省数字经济示范基地。

  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先行区。突出“从城到人”品质提升,以新技术新设施为底、公园街景为形、天府文化为韵,构建人文和谐、包容开放、富有亲和力的城市空间,营造全球人才宜居乐业的新城典范。

  从建设功能看,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功能将兼顾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从“1”到“100”的产业创新培育,构建从知识发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到产业创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一方面要抓住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牛鼻子”,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符合重点学科方向的创新平台,建设面向产业的综合性科研体系;另一方面,要以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不断催生新需求、创造新业态、培育新经济。

  “根本在科技”、“灵魂在创新”、“关键在策源”、“支撑在生态”。据了解,未来,成都科学城将以此为核心,打通储能、用能、释能、育能的创新动能循环链条,构建可持续、自生长的生态系统,产生带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全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