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成都,色彩浪漫,蓝花楹夹道,花海绽放。一如这日渐升温的天气,成都的热度只增不减。

  今年全国“两会”刚开始,央媒就密集报道成都,韧性成都、未来之城、公园城市示范区、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等热词频现。而被央视财经频道、央视新闻频道同一时间关注的,是“路边经济”激活就业力量。

  3月15日,《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正式发布。截至5月14日,成都市共设有临时占道摊点、摊区1636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8260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6975个,直接和间接增加就业岗位超10万个,助力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98%。

  数字背后,是更大的城市家庭群体。城市管理中的包容监管、柔性执法,使成都在此次疫情大考中有序恢复服务业正常经营。

  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在“放”与“管”中找到城市管理与市容秩序的平衡点,在城市治理中刚柔并济,在非常时期以韧性提升城市“免疫力”,是这座城市一以贯之的做法。其根本,是对“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始终坚决贯彻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在成都这座“生活城市”,有着典型的人本之道。《史记》有云,“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成都自古就号称“天府”,但却不是生来就是天府。都江堰的修建,一为防洪,二为引水灌溉,浇灌千年。思想开明、生活乐观、悠长厚重、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特质开始在这里孕育积淀。

  梳理成都近几年的发展逻辑,不难看出,人本之道亦是贯穿始终。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城市的核心是人,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市民感受为导向,努力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让人民群众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2018年,成都新一轮城市总规提出,要推动发展取向由单纯经济导向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实现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同年,成都市首提"做友善优雅成都人", 助力成都生活美学。2020年,成都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坚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价值遵循,把“人本原则”作为构建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逻辑起点,通过可感可及的制度设计,真真切切地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感到城市的温度、生活的美好,是城市真正的主人。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此次疫情大考中, 成都听取商户和市民的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周全考虑各方利益,先后出台一系列保就业、保民生的创新做法,从允许“占道经营”到帮助“天天工”就业,从扩大新消费到开展“米袋子”“菜篮子”强基行动,既算好“经济账”,更算好了“人情账”。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把握“危”和“机”的辩证关系这一重要方法论再被提及,强调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创新,正是成都当前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城市提能升级逻辑,而以改革为动力的创新赋能,则是成都致力立身世界城市之林的不二“密码”。

  2019年,按照成都市委常委会会议决定,成都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常态化通报表扬制度,以此树立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营造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这一创新在疫情防控期间持续加码,密集进行9批次通报表扬,既鼓励了创新探索、又交流推广经验,形成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良好氛围。

  所谓危机,有危有机。在危中寻机,“难题”在哪,破题的焦点就集中在哪。早在3月4日,成都就印发《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意见》,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33条内容涵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随后制定了“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方案,设立了工业、服务业、农业、新经济、文化旅游、建筑业、重点项目、投资促进8个领导专班。这一制度,明确要求“行业不恢复正常,专班就负责到底;企业不恢复正常,专员不返回机关”,旨在精准、快速回应和解决企业复工复产、稳产满产中面临的问题,帮助企业尽快“满血复活”。

  创新之举的成效如何?今年一季度,在新冠疫情冲击下,成都GDP实现了3845.57亿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成绩来之不易。

  中国经济赢得的远不止是一城一池,而往往是一个产业的“风口”,乃至抢占和引领未来趋势的有利格局。2017年9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树立“包容审慎”监管理念,为就业创造更大空间。今年,因新冠疫情,中央及时作出新的安排,在扎实做好“六稳”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形成了“六稳”加“六保”的工作框架。

  而成都温度,也体现于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在此次疫情大考中, 成都推行城市管理 “五允许一坚持”包容监管柔性执法, 有序恢复服务业正常经营。

  事实上,这一监管理念,并非成都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而是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2019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市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成都市委要求,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推行柔性执法,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三张清单”制度,依法编制从轻处罚事项清单、减轻处罚事项清单和不予处罚事项清单。由此,成都在全国首推行政处罚 “三张清单”。随后印发的《关于全面推广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制度推进审慎包容柔性执法的指导意见》,创新提出了包容审慎执法的适用范围,在严守法律、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创业者提供成长空间,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公平的法治环境。同时,还创新性提出推广方式,如设置合理“观察期”,设置必要“过渡期”,采取预警提示,实施容缺执法,实行守信激励等具体措施。

  如果把成都看做一个人,那一定又美又飒,刚柔并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这个城市更具韧性的力量,更见柔性的温暖。

  城是这样,城市里的人也是这样。在成都这座城,追寻梦想的人有机遇, 热爱生活的人有舞台, 遇到困难的人有温暖。

  人基于城市而生活、繁衍,城市基于人而发展、壮大。在3000年从未曾改名迁址的成都,人与城有着共同的文化印记,岁月可易其容貌,却抹不去骨子里、基因中,那笑与泪的倔强,刚与柔的能量,无论危与机,始终向阳生长。(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