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七月,唱好成渝“双城记”的热度继续升温。

  7月10日,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召开,为接下来的方向给出了清晰而明确的擘画。

  随即,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于7月15日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决定》,讨论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讨论稿)》。

  成渝“双城记”怎么唱?成都的这次全会清晰阐明了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梳理关键词之后,不难发现此次全会所释放的信号。

  关键词:“双循环”枢纽地位

  这次全会的主题是“主动融入‘双循环’、齐心唱好‘双城记’,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确立这一主题的五大考量之一,就是坚持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摆位“双循环”新格局时代背景,立足更好发挥国内循环回旋空间和国际循环门户枢纽作用,积极抢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战略节点位置。

  聚焦“两个大局”,全会进一步凝聚了主动融入“双循环”、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的战略共识。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赋予成都引领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成都已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中的重要支点。

  成都将如何携手重庆,巩固提升“双循环”的枢纽地位?以立体化战略通道拓展、高能级口岸平台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构建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坚持“四个聚焦”,提升国际门户枢纽位势能级。聚焦“两场一体”运营和国际航空通道建设,聚焦国际铁路港和亚蓉欧通道能力建设,聚焦口岸开放平台和口岸营商环境建设,聚焦供应链物流体系和出口加工基地建设。

  此外,将以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为主线,注重强化极核效应和发挥比较优势,同心合力办好成渝共同的事。以成渝共建全球供应链物流体系为重点,提升链接全球通达能力、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和全球供应链配送能力,打造“一带一路”供应链枢纽和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巩固提升泛欧泛亚开放高地和“双循环”枢纽地位。

  关键词:“一极两中心两地”

  全会聚焦唱好“双城记”,指明了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方向路径。

  本次全会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中心两地”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与重庆共同打造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的重点方向。

  总体看,可以用4个“共建”来概括。经济中心方面,主要是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中心方面,主要是共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和先进要素洼地。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主要是共建面向世界链接亚欧的战略通道和门户枢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主要是共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

  受改革开放的带动和西部大开发的驱动,成渝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据了解,2019年成渝经济总量分别为1.7万亿和2.36万亿元、相当于全球国家经济总量排名的第46和第38位,两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6,产业同质构成了对外竞争的规模优势,计算机产品产量已占全球1/3、汽车整车产量已占全国18%,对外竞争的规模优势已经形成,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的实力。

  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成都将在哪些方面谋求突破?面向未来的成渝产业合作,一是要改变区域市场定位,放眼亚欧大市场,加强产业圈协作和产业链合作,以产能规模、庞大市场和创新能力为支撑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全面增强重要经济中心核心功能支撑。二是要立足规模优势,以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和汽车制造、航空装备、能源装备、轨道交通为重点,深入推进两地产业链协同开放,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集群发展,全力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三是要以后发赶超的勇气,坚定从产业前端创新破局,共同推动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关键词:“改革创新”第一动力

  聚焦“改革创新”第一动力,全会明确了构筑城市比较优势和培育区域发展动力源的着力重点。

  成都要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和转型发展新动能,必须始终依靠改革创新,以构建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为目标,继往开来、久久为功。

  为此,成都市委提出要在4个方面加力加劲,培育城市发展新优势。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形成新经济为主动能的新优势。二是以经济地理重塑引领形成城市综合承载力新优势。三是以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引领形成运用全球市场新优势。四是以五项制度改革引领形成后发赶超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关键词:公园城市示范区

  聚焦先行先试责任担当,此次全会也开启了探索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路径的新篇章。

  全会围绕主动担当公园城市首提地和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首倡地的政治责任,确立了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极核、区域合作发展新典范、美丽中国建设新示范、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高品质宜居生活新标杆的定位,突出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特质,创新提出在4个方面先行先试,包括在生态价值转化上先行先试、在要素市场化改革上先行先试、在现代治理能力提升上先行先试、在创新空间治理上先行先试。

  公园城市最大的韧性来自于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值得关注的是,成都将构建空间传导管控体系,探索全域统筹的留白用地管控机制和地下地上整体开发模式,推动韧性标准融入城市规划,不断健全应对重大突发风险的组织动员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构建适应非常态常态化的城市韧性体系。

  据了解,下一步,成都将聚焦夯实绿色本底重塑美丽形态、探索推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策划实施一批标志性支撑性重大项目,谋划开展一系列先行改革事项,特别是加快推进与老百姓生活联系最紧密、影响最直接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江公园、天府绿道、环城生态区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绿色能源体系、低碳生活圈,力争早日形成示范效应,让老百姓乐享“公园城市福利”。

  关键词:“像成都人那样生活”

  全会提出,要“秉持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理想,建设近悦远来、诗意栖居的品质之城和幸福生活之城”,明确了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目标和方向。

  “让‘像成都人那样生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这是全会上成都新提出的一个目标。

  “像成都人那样生活”,是一种怎么的生活?全会给出了这样的表述,“隐在市井中的花艺茶坊”、“落在街角的小书店”、“开在奢侈品店中的艺术展”、“藏在街巷里的咖啡厅”、“写在民宿里的天府文化”,推动美学体验和城市文化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让更加丰富美好的城市生活体验成就独特的烟火气和休闲味。

  成都自古以来享有“天府之国”美誉,丰富的自然禀赋、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文化性格共同赋予了这座城市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优越条件。近年来,成都大力提升城市宜居属性。据初步统计,目前天府绿道已建成4000公里,2019年空气优良天数较2017年增加52天达287天,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41公里,在建里程335公里居全国第1,提升背街小巷2059条,打造特色精品街区121个、公园小区70个。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一个系统工程,成都将如何着手?提升人居环境,加快打造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城乡美景。优化公共服务,加快完善功能齐备、舒适便捷的配套设施。推进共建共享,构建治理有序、场景多元的公园社区。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将加快构建公园社区场景,依托天府绿道、锦城公园、川西林盘等绿色空间营造消费场景,植入户外消费,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时尚消费新体验、简约健康新生活。每年建成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打造1000个公园城市示范场景、举办1000场“公园绿道美好生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