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幸福感”,是指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

  对于成都来说,城市幸福感能够更为直观的感知。从赞誉度来说,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榜首;从向往度来说,五年来,“人才新政”吸引超过41万青年人才落户,连续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

  而从市民的感知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大关,公园、绿道逐渐成为市民新消费、新体验、新生活的重要载体。“像成都人那样生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

  “十四五”开局,成都在“城市幸福感”上也有诸多着墨。成为“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被纳入未来五年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着眼基础支撑和根本保证:培育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基础支撑和根本保证。

  站位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重要的经济中心,培育比较优势突出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在成都“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中,第一个“5”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五大先进制造业, 第二个“5”指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文化旅游、生活服务五大新兴服务业,“1”则指新经济。

  值得关注的是,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成都市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在成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提档升级。

  构筑城市未来竞争新优势: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来了

  为了构筑城市未来竞争新优势,成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升市民和市场主体获得感为目的。

  具体来看,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生态惠民示范工程、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

  根据《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报告》,成都描绘的生活图景中,未来五年,成都将进入国内高收入城市行列;打造“中国最具生活成本竞争力”的超大城市;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构建“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让通勤场景处处体现城市温度;优化“蓉易办”平台功能,实现企业和市民100% 事项网上可办、80% 以上事项“不见面”审批;实现“蓝天常见、雪山常现”;做强全域感知、全局洞察、系统决策、精准调控的“城市大脑”体系。

  这些举措,旨在努力让城市改革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加快建成高品质生活环境新标杆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样本。

  传承发展天府文化:彰显城市身份,塑造城市精神

  文化记忆是幸福城市的基因。传承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成都市的“四个城市”战略定位之一,这也是“十四五”成都市文旅发展的主题主线。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围绕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关于十四五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展导向,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坚持对标对表、争创一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追求,坚持事业和产业相统筹互促进,着力推动天府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实“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明确的任务,彰显城市身份,塑造城市精神,着力推进文旅融合,提升文旅产业能级。

  从路径看,将重点实施六大行动,努力彰显天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包括遗产保护活化行动、文化载体建设行动、文艺创作登峰行动、公共服务倍增行动、文旅品牌塑造行动、产业能级提升行动。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成都将重点以国际一流标准,依托东华门遗址建设天府文化中心,打造城市文化客厅,着力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传承打造“十二月市”“都江堰放水节”“洛带客家水龙节”等10大成都特色民俗活动。着力建设好天府艺术公园、四川大学博物馆群、成都自然博物馆等新的10大城市文化地标。全力创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成都旅游总人次、总收入分别实现年均增长12%、16%,到2025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达到3200亿元,音乐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