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在成都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举行的联组会上,市级各民主党派主委、工商联主席、无党派人士代表紧紧围绕同心唱好“双城记”,奋力夺取“双胜利”主题建言献策。

  从建设示范区到走好“东进”路,从共建科学城到做强增长极,委员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讲短话,讲真话,讲心里话,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贡献“金点子”。大家纷纷表示,要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提前谋划、高点起步,在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路径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好“东进”战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通过建设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做强增长极,实现成渝双城同频共振。

  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新路子

  打造双城、同城

  特色农业示范区             

  唱好“双城记”、夺取“双胜利”,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示范区如何建?成都将主动在建设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全方位开放、深化全周期管理等方面率先示范。

  “要抢抓战略机遇,做强成都极核,首先要练好基本功。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战略部署,为成渝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会上,民盟成都市委会主委刘旭光提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可以从加快建设彰显产业生态圈理念的农业产业功能区破题。

  “我们要始终坚持产业生态圈理念,集成农业产业链、工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以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为核心,以国家和省市县农业园区为载体,构建集生产、加工、营销、物流、服务、消费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推动强链补链,聚链成圈,促进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协同发展更加高效,农商文旅体融合更加深入,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推动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刘旭光建议,要唱好成渝“双城记”首先要唱好成德眉资“同城记”,这样才能做强成都极核。强化主干作用,要结合我市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发展实际和德阳、眉山、资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优化高质量供应链,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营造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高品质场景和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等方面入手,打造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带动形成同城化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

  全面提高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

  用制度创新作保障

  高标准规划建设成都东部新区

  加快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东部新区,成都明确提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集中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东部新区成型成势,尽快形成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为接下来走好“东进”路奠定坚实基础。

  “系统推动城市营城模式变革,加快塑造美丽宜居城市形态,推动区域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宜居地,EOD模式(指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正是转变营城思路的重要指导和建设高品质宜居地的有力支撑。”谈及东部新区建设理念,致公党成都市委会主委罗霞认为,目前东部新区已经进入了由全面规划到全面建设的新阶段,所以就必须将生态的优势和高标准的打造紧密结合。她建议,东部新区建设要坚持系统谋划,高标准地编制TOD规划,塑造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形成可以复制推广的成都经验。同时,要加强与重庆基础设施的对接,运用前沿信息技术,提供智能智慧的便民服务。

  “今年是东部新区建设整体成型成势的关键之年,新区建设将转入片区设计和建设阶段,坚持片区综合开发营城路径和制度创新,同时探索建立兼顾公共利益和商业逻辑的投融资规建管理一体化营城模式,实现营城开发的投入与收益的综合平衡,提升城市的开发整体性,促进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从规划图变成实物量是当前推动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民进成都市委会主委杨建德看来,高标准的顶层规划之下,需要用制度创新作保障。

  他建议,东部新区放开公共产品建设市场,建立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监管模式,从而解决政府在公共资源建设上的资金压力;创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产品的管理机制,实现管办奋力,从而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效率;创新土地要素供给方式和价格形成机制,从片区整体土壤,片区整体设计功能,产业发展有效性,未来收益预期性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土地价格,从而进一步提升区域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

  发展新经济 培育新动能

  加快打造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新经济是城市推动经济转型,重构强大内在动力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新经济的内核,绕不开四个字——科技创新。在这一点上,成都明确了路径: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战略谋划,深化协同合作,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更需要紧抓这一核心。对此,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会主委徐玖平建议道,要争取落地一些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设施,构造起相对完整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条体系。同时,要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窗口期,占领世界产业链的制高点,大力发展新经济和智能产业。

  紧接着,台盟成都市支部主委潘裕萍也把关注点放在了培育新动能上。就两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薄弱的问题,她建议,可联合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并利用好成都地区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机构的高端人才资源,紧紧围绕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优势领域协同攻关,加快区域内创新人才集聚交流,为推动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提供人才保障。

  “提升科创能力,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支撑。”民建成都市委会主委仰协就重点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了讨论。在她看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我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法规的规范,用法治的思维和手段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效地落实。”针对此,她建议,要制定科技创新中心的综合性法规、基础性法规和专业性立法,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和创新科技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将创新体系涉及的法律关系予以法治化、规范化,引导两地形成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提升辐射带动效应

  “走出去”

  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跳过西部,成渝地区要建设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站在这样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要如何提升自己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呢?开放,是必经之路,“必须要突破区域市场,面向全国、全球,所以我们一定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对于为何要“走出去”、以开放姿态迎接未来,民革成都市委会主委里赞有个更“接地气”的说法:“在今天,不走出去你就死定了。”他认为,“走出去”的路径首先就应该向东,如果不打通东部的通道,向南向西不仅成本高,而且没有任何便利条件。“所以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就是解决这样一个如何‘出走’,尤其是打通陆路通道一个重要节点的问题。”对此,他认为,法治建设是开放条件下双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双方联动起来,差异不要太大,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够步调统一。”

  要判断一个城市有没有开放能力,除了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经济外,便是要利用区位优势,通过航空、铁路等实实在在的物理沟通“桥梁”,大规模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农工党成都市委会主委甘华田就从城市地理展开,谈了自己的看法。“成都城市的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变‘一山连两翼’,可谓开启了千年之变。东部新区的设立,正是这一规划下的产物。因此,新区的规划建设要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整体发展,发挥出最大优势。”他认为,利用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内陆临空经济示范区,聚集高端产业,打造新经济增长极是关键。除了航空方面,在陆路上也要做好双城区域的硬接软联,“抓好川东川西的连接,实现同城化一张网的大交通则是首要。”最后,他还提到,要跳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看成渝,积极构建贵阳、南宁东亚经济圈,提前谋划“借船出海”,以弥补成都外向通道的海上短板。(记者 曹凘源 缪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