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最后的工分村:宁波市宁海县望海岗茶场村
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我要评论

  央广网宁波4月29日消息(记者曹美丽 通讯员周武军 陈云松)计工分、吃大锅饭,这是人民公社时代的产物,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听来似乎有点遥远。然而,在宁波市,依然还有这样一个村庄:村民收入延续了“工分制”,用工分换取报酬。不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工分跟“多劳多得”很好得结合在了一起。这个村叫做宁波市宁海县望海岗茶场村。

  从宁波市宁海县深甽镇出发前往望海岗。盘山公路一路蜿蜒,沿途云雾缭绕。路是水泥路,宽敞平整,绕着山峰盘旋而上。约莫半个小时候后,在一片云山雾海里,我们来到了宁波市海拔最高的山村:宁海县望海岗茶场村。这里的海拔900多米。

  “57年、58年的时候,全国都在开发农田。当时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山下有个叫马岙村的,每个队里抽几个青壮劳力上来开发山林种茶叶,这里的村民全部姓俞。”宁海县深甽镇镇长葛欢善向我们介绍了茶场村的来历。5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等待开恳的荒山。一批青壮年带着满腔热情上山开荒。如今,山顶绿树环绕,茶园飘香。

  63岁的俞志军是茶场村的村支书。看见客人来访,他一边沏上了新茶一边介绍村里的茶叶经营理念。“我们是统一经营。因为种茶叶如果让一家一户来种是种不好的。最后地会荒在那里,农业没有一定规模是不行的。”

  茶叶是茶场村的主要收入来源。茶的名称叫做“望海茶”,因为这座山叫做望海岗,在这里可以看见象山港海面。村委会会议室的墙上,密密麻麻贴着各种奖状,那是望海茶参加各种评比获得的荣誉。最早的奖状得于1984年。 “茶场村发展茶叶产业开始于1980年。宁海望海茶的原产地就在这里,到目前为止品质最好的望海茶也在这里,因为这里茶叶好水好空气好。” 深甽镇镇长葛欢善说起望海茶,如数家珍。

  1980年,茶场村的第一批茶叶上市,当年的20亩茶园只产出了9两茶叶。如今,村里的茶园面积达到了298亩,一年产量约8000斤。茶场村村支书俞志军说,因为茶叶品质好,这里的茶叶根本不愁卖。

  为确保茶叶品质,村里对茶园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并将茶叶按品质分批销售:望海名茶1400元一斤,大众茶130元一斤,村里一年的茶叶收入200多万。这些收入全部归村里集体所有,村里全部75口人,不分山地,实行“工分制”,即按照出工天数和分数折算收入。最高一天计10个工分,低的也有6.5分,一分抵150元

  哪些人可以拿10分?哪些人只能得6.5分?具体评价标准是什么?俞志军回答:“每户派代表进行评分,谁谁谁该得几分,大家来评议,结果大家都认同,很公平。”

  俞志军给记者拿来了一叠工分本,上面详细记载着每位村民的出勤天数、每天做了什么以及工分数是多少。如村民俞志宏上个月的出勤天数是31天,一天工分10分,一个月可以拿到4650元。

  今年53岁的俞志方在茶场村土生土长,他从事茶叶烘干工作,这个工种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工分是10分。俞志方从十四五岁就开始在茶场上班,当时的工分是3分。“后来慢慢年纪大了,就加到了10分。我老伴是6.5分,她主要是采茶。我老母亲85岁退休了,没有工分,一个月拿600块劳保。”

  俞志方和老伴两人的收入一年加起来有八九万,这样的收入让他感到很满意。更重要的是,村里给每户村民都造了房子,水电费村里付,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成本非常低。原来,在2008年的时候,茶场村以村集体名义建造了20套别墅分给了村民,每套面积240平米。村民不花一分钱住别墅,水电费也由村里出。

  记工分、吃大锅饭、享受集体经济的红利,听起来好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但茶场村将这种集体分配制度和多劳多得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市场经济时代的“效率”。村支书俞志军说,他们打算一直将这种分配制度延续下去。“到目前为止老百姓还觉得挺好,这里人心态都不错,所以我们打算一直保持工分制。”

来源:央广网央广图库  责编:李岸  日期:2014-04-29
1
标签:工分;大锅饭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