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地方新闻

央广网

贵州护林人坚守高石坎 践行绿色信念

2015-05-05 13:04: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印江5月5日消息(记者王珩 印江台记者李玥)在美丽的梵净山下,有一片郁郁葱葱的人造森林,森林里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几十年如一日的穿行在茂盛的森林中,攀越陡峭的山崖,植树、护林、防火、防盗。

  冬天他们冒着大雪顶着寒风,夏天他们顶着烈日和酷暑。脚冻僵了跺跺脚、手冻僵了搓搓手,口渴了喝几口山泉水、饿了摘几个野果充饥。

  他们就是贵州省印江自治县木黄镇高石坎林场的绿色制造与守护使者罗运仙、吴正春、田茂纯、田儒强、方灯明、吴正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艰苦的工作和艰难生存环境,近50年来林场的护林工人由最多时的28人,坚守到最后的只有8人。目前8人中有2人已病逝。健在的最年长者罗运仙86岁,最小的吴正文52岁,6人的平均寿命是65岁。他们中最少的则坚守了26年,最多的则坚守了50余年。如今山绿了护林员的头发却白了。

  也许有人要质疑或者更想问,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是什么使命让他们选择如此清苦的坚守呢?

  为了钱?为了所谓的前途?为了……还是信仰?

  到底是为了什么,请随记者一起到高石坎林场去看看去听听。

  高石坎林场的坐标

  高石坎林场开办于1966年,位于贵州省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凤仪村境内,距离集镇近10公里,车行需要半小时,人若沿着蜿蜒崎岖陡峭的山路步行上山到林场需要2个小时。如今,1.2万亩林场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黔东的土地上。

  女护林员的故事

  林场的山脚下有一个村叫做盘龙村,村里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夫妇俩育有一对可爱的儿女,一家四口的生活虽然过得清苦些,却也乐融融。可是老天不开眼,男主人生病医治无效去世。给妻子儿女带来了无尽的伤痛。1971年,他的妻子背着丈夫去世的伤痛,带着几件换洗衣服和年幼的女儿毅然来到了山上。从此,这位女护林员就再也没离开过。她就是现年86岁,在高石坎林场工作、生活了45年的唯一一名女护林员——罗运仙。

  老场长来了

  当年,该辖区建厂公社因养猪场和林场合并,担任养猪场场长的周宏权,也满怀信心的到高石坎上任。担起了合并后场长的担子。正当周宏权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灾难却悄悄的来临,那一年疾病夺走了他心爱的妻子,给他留下了5个嗷嗷待哺的幼儿。

  面对从天而降的苦难,周宏权这个坚韧的土家汉子,没有向灾难低头,他把丧妻之痛深深的埋在心底,没有萎靡不振、也没有放弃,他选择了继续战斗在高石坎林场的坡坡坎坎,沟壑、深涧,冒严寒、顶烈日、披星戴月的坚持植树造林工作。

  绿之恋曲

  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和生活了4年的周宏权、罗运仙他们也由相识、到相知、相爱。终于他们组合成了一个全新的家庭,给彼此的子女撑起了一片蓝色的天空。幸福、传奇的生活也从此刻开始上演。从此夫妻俩全身心投入到高石坎林场的植树造林和防护工作,也抚养着双方的儿女。

  夫妻俩,丈夫周宏权是场长,妻子罗运仙是女子突击队队长。春去冬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把铁锄、一把镰刀就是跟随他们一辈子的伙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他们以青山、绿树为伴。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林场里有人来了、又有人走了,来来去去,全场的职工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他们没有离开高石坎,而且这一干就是40多年,就是一辈子。以场为家的夫妻俩,持之以恒永不停歇的追逐着心中的绿色梦想。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那么的艰难。在林场里,耕地只有几块用来种植蔬菜的土,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换来的是少得可怜工分,也就意味着无法填饱肚子。餐桌上见得最多的是红苕、洋芋、包谷粒,有时甚至还需要去山里采集些野菜和野果来充饥,回忆起往昔的苦难,罗运仙情不自禁言语凝哽。

  随着艰难的岁月一天天过去,一个个儿女也逐渐长大,他们都乘着改革开放的快车,踏上了南去的列车,日子也逐渐好过起来了。成家立业以后的子女们,都各自争先恐后的来接父母下山去享福。可是这对患难夫妻,早已经和这片经过他们双手耕耘而成的绿色森林结下了深深的感情。几次三番的劝说,都被老人婉言谢绝后,最终儿女们只好尊重老人的意愿,让他们留在与之结下不解之缘的高石坎林场。

  2013年4月,88岁的周宏权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恋恋不舍的被亲人抬着离开林场,病逝后经相关部门特批砍伐一棵杉树为他制作棺木,把他安葬在了老家木黄镇木盆村。

  如今,在林场已无法找到老人生前的遗物,因为他一生所获的荣誉证书,早已经被家人按照当地风俗付诸火炬。

  周宏权病逝后,罗运仙含泪送别相濡以沫的老伴,又义无反顾的返回林场的老木屋。每天坚持风里来、雨里去。继续坚守在高石坎林场,悉心地呵护她的绿色之梦,不计报酬、无关名利,只是为了兑现曾经的承诺。

  一年前,罗运仙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前不久,她还当选为印江自治县第二届“道德模范”。是全县10名获奖者中的年龄最长者。其坚守高石坎绿化大山的故事逐渐传开。令人感动、敬佩和铭记。

  几十年来,坚守的8名职工,他们以青山、绿树、星辰为相伴。昔日光秃秃的山顶,经过他们一双双磨成老茧的双手艰辛和无私付出,使昔日3000亩荒地演变成如今纵横方圆12000亩的地方,是一片碧绿苍翠的林海。

  现任场长的心伤

  58岁的吴正春是现任场长,他16岁进山后多年担任老场长周宏权的助手。深受老场长勤劳、尽职、务实的品格影响。他也是一个不怕危险,不为利益所动的铁铮铮的汉子。巡林,并非没有风险。吴正春回忆,“有一次,几个小伙子来偷树,看见我后扛着树就跑,并威胁说敢追就打死我。我拼命追赶,对方见跑不掉,就把扛着的树向我砸来,整根树子砸到脚上,顿时鲜血直流。”

  当晚,护林队员们见吴正春没有回来,担心发生意外,便四处寻找,找了半夜才发现昏迷在树林中的吴正春。大伙把他抬回家,休养了半个月才慢慢好起来。

  2008年的贵州大冰冻,林场里的一部分树被大雪和凝冻折断。当时,有很多好心人劝他以这个难得机会,砍一些树木一起卖掉,补贴自己和林场上的工人,让大家的日子好过一点。听着这些“善意”的劝告,都被他一一拒绝。不为利益所动的吴正春,正气凛然的告诉他们。30多年前,那么困难的日子都挺过来了,今天谁也不能够动林场里的一棵树,哪怕是一根草。

  如今,已是女成家、儿成业的吴正春,心里有一件伤心事。谈到这事,吴正春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记者面前他落下了伤心的泪水。他告诉记者,几岁的孩子每天都要拧着饭团到离家8里路远的山下学校去读书,而且是早晨4点钟出发下午放学了才回来,心里非常担心。女儿小时候读书成绩很好。但是那时候经济非常困难,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懂事乖巧的女儿初中还没有毕业,就选择了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为了在家的弟弟能够读书,他每月在外省吃俭用,把一个月的工资几乎全部寄回家来供弟弟读书。现在感到自己欠女儿太多,非常对不住自己的女儿。

  吴正春说,儿子、媳妇很孝顺,今年春节还把我接到深圳去过了年。但是早已把林场当成家的他,住了10多天心里就火燎燎的,只好告别儿子和媳妇,急匆匆的赶回了林场。

  最小的护林员吴正文现年52岁,是现任场长吴正春的弟弟。谈起当初邀弟弟上山做护林员的事。吴正春说由于当年林场的物资和经济匮乏,许多护林员都选择了放弃和离开,而那时盗窃树木的人却很多,山上的护林员却越来越少,面对当时的困境,他只好回家硬是把弟弟强喊了来。现在想想觉得很对不起弟弟,让弟弟跟自己吃了一辈子的苦。

  面对记者的采访,吴正文说二十六年来,虽然生活过的很苦、很艰难。但是只要抬头看着这满坡的大树,满山的绿。心里就舒坦、亦释然了,感觉很值得。

  入场40多年来,吴正春多次参加省、市、县、乡关于保护林场树木的会议,因此他始终牢记领导们的话,把森林保护好。他曾经还获得过全国村级优秀护林员的奖励。吴正春屈指算了算,8名护林员中工作时间最长的有50年,时间最短的有26年。而今,健在的6名护林员中最年长者86岁、最小的52岁,平均年龄65岁。

  现年72岁的护林员田茂纯。曾经由于劳累过度,现在虽然双目失明了,但是他却还坚守在林场上。护林员的坚守,换来了高石坎的郁郁葱葱,给社会创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林场面积也从最初的3000亩扩展到如今的1.2万亩。如今林场的经济、生态价值巨大,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时光飞逝,罗运仙和其他护林员一样,满头青丝已是苍苍白发。曾经他们携手闯过风风雨雨,含辛茹苦植树造林,使当初齐腰高的幼树现长成了参天大树。心中的愿景终于变成了如今这片葱翠的林海。

  目前,健在的6名护林员,只有2人每月有500元报酬,其余4人领取低保金维持日常生计。

  6个护林员痴心守候换来的不仅是金山银山更是绿水千山。据专业人士测算,高石坎林场的林木直接经济价值有3亿元左右,生态价值、示范作用和社会效应则不可估量。

  护林员们把一生都献给了林场,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乐于奉献、甘于寂寞、吃苦耐劳、淡泊名利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弘扬。他们就是我们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部活教材。

  印江县高石坎林场8名护林员的先进事迹,正是激励我们不断开拓进取,展示人生价值的动力。

编辑:李沛真

关键词:林场;护林员;贵州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