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右玉接力植树 走绿色发展路

2017-10-11 17:3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右玉10月11日消息(记者李楠)60年不懈的努力,山西省右玉县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把这片昔日风沙肆虐的 “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葱笼的“塞上绿洲 ”。时至深秋,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山西采访组来到右玉,在晋北广袤的“不毛之地”,感受到的却是微风拂动、树叶沙沙,是地绿、风清、民变富。这座外国专家本断言建议举县搬迁的“边关小城”,正靠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恒久认知进行了一场发展观念的深刻革命、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更是绿色政绩观的一场生动实践。

  右玉县的南山公园,山头郁郁葱葱,松树、杨树、灌木……品种各不相同一片又一片紧紧相连。沿着林间小径,从枝枝叶叶中前行。“这棵树的树根都被水泥路封死了,它以后还怎么生长?”引领记者参观的朔州市主要领导突然放慢脚步,指着脚下水泥小路上的一棵树,跟随行的当地干部提出了“尖锐”的问题。

  

  对于当地的干部群众来说,对于树木的呵护就像是对待一位嗷嗷待哺的婴儿。因为在六十年以前,这里寸草不生、风沙弥漫。右玉县地处黄土高原晋蒙交界,是毛乌素沙漠东进的第一道防线,历史上这里是天然的大风口。当地人形容解放前的这里是 “ 白天沙尘遮天点油灯,黑夜一觉醒来土挡门 ”。森林覆盖率只有0.3%,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等灾害频发。

  

  1949年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第一次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是多栽树 ”随后张荣怀带领群众扛上铁锹,用 “挖坑插杨树条 ” 的办法,家家户户每人去种十棵树。60年来,右玉县换了20任书记,唯一不变的是每一任的办公室都有一把植树的铁锹。几十年来,仅机关干部就义务造林30多万亩。直到现在,右玉干部每年还要捐义务植树款。

  一任接着一任干,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塞上绿洲”,第二十任县委书记吴秀玲说,右玉县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的0.3%提高到现在的54%。

  

  60年积累的这片绿色已经开始回报右玉人民,右玉的降水量增加了、沙尘天气比建国初期少了一半。2016年2月,右玉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山西省政府今年又决定在右玉设立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右玉在和中央美术学院洽谈设立学院分院,打响油画写生基地这一品牌。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畅谈交流“县委书记经”。座谈中,总书记同大家讲起了山西右玉县委一任接着一任带领人民群众治沙造林的故事,要求大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如今,右玉干部学院已经成为党员干部教育的基地。在一颗颗干部群众亲手种下的山坡上,全体学员聆听《讲右玉故事,悟右玉精神》专题教学,观看《塞上绿洲》《右玉的县委书记们》等音像资料。在右卫老城北城墙风沙掩埋遗址、黄沙洼、四五道岭教学点,深刻领略右玉当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恶劣生存环境。在苍头河、松涛园,大家徜徉其中,满目苍翠,深刻感受右玉的今昔巨变。

  为官一任不图眼前利益,不搞虚假和一时的政绩工程,确定并坚持了一条科学的发展思路。在群众的幸福和利益面前,不计较个人得失、进退流转。右玉县的领导班子在一张不变的蓝图上,融入思考,把一场绿色接力跑了60年,用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劲头把政绩铭刻在青山绿水间,铭刻在群众的心里面。

  

  中央党校教授张志明表示,右玉县的接力植树,谁上来都要这么做。既能够实现一个地方的科学发展,同时又让人民群众感觉到这就是共产党,这就是右玉,价值定位在这,很朴实的找到了。

  清晨来临,右玉城南的小南山公园山顶,由人字形树根托起、象征春夏秋冬的四棵大树雕塑组成的南山绿化丰碑,象征着一种精神。丰碑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批示、100多位绿化功臣名字和《右玉绿化赋》。

编辑: 刘拓拓
关键词: 山西

右玉接力植树 走绿色发展路

60年不懈的努力,山西省右玉县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把这片昔日风沙肆虐的 “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葱笼的“塞上绿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