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全国第四个扶贫日 基层党代表共话脱贫攻坚路上新变化

2017-10-17 10:4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贵阳10月17日消息(记者王珩 贵州台综合报道)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随着同步小康倒计时的响起,黔山秀水间的田野乡村,正蓄力破茧成蝶,迈着脱贫致富的铿锵步伐,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在变,笑容也一天比一天甜。今天是我国第四个扶贫日,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那些贵州大山深处小山村的新变化。

  海嘎,一个地处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的彝族村寨,平均海拔超过2600米,有着“贵州屋脊第一村”之称。在这里,海嘎人爱唱山歌,生活的点滴都记录在山歌里。

  “杨波来到海嘎村,一心都为海嘎人,电通水通路修好,旧房变成了新农村……”今年60岁的村民刘长英,张口就来的山歌,唱的是自己的心声,也是海嘎的改变。山歌里提到的杨波,正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海嘎改变的领头人。

  2010年,28岁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波带着满腔热血来到这里,尽管有所准备,但是初来乍到的杨波,却还是被这里的贫困所震惊。“进村入户走的全是泥巴路,那个皮鞋跟几天以后全部被崴坏了,当地的老百姓,都是以土豆和苞谷饭、老酸汤为食。”

  立下不拔穷根不离开誓言的杨波,带着村民们从修路开始,一点一滴让海嘎迎来蜕变:路通到了每一个村民小组,宽敞的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成片民族风情的房子也修好了……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带动和杨波的努力下,海嘎村旅游创业遍地开花,并先后建起了9个种养殖基地。2016年年末,海嘎村人均年收入增至7230元,贫困人口减少至156人。杨波说,海嘎村民的脱贫攻坚之路未完待续。“现在我们海嘎村还有45户的精准脱贫户,落下一户都不叫精准脱贫同步小康,我想再坚守一下,让老百姓的日子再过好一点。”

  海嘎“旧貌换新颜”,深处麻山腹地的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也是气象更新。一幢幢砖混结构的两层白墙青瓦的楼房,还有那条通往外界的洁白笔直的水泥通村公路。谁也不曾想到,曾经“漫山遍野尽石头,养畜无用人替牛”的麻怀村会有这样的面貌。党的十九大代表、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自豪地说:“第一就是房子改变,以前全部是木房,现在家家能住上砖房,还有村里面硬化路;冰箱占到家家户户90%,还有摩托车占到90%,手机就占100%了。”

  麻怀的改变,得益于邓迎香带领村民把2个多小时的山路变成15分钟的坦途。自路通之后,为让村民致富,邓迎香鼓励和引导村里能人返乡创业,大家一起入股成立迎香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发展了蔬菜产业、食用菌种植、黑毛猪养殖等项目。

  在邓迎香的带领下,麻怀村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800元增加到2016年的8160元,村集体经济达20万元。如今,这个曾经被烙上“落后”标签的贫困村庄,成为了脱贫攻坚战的先锋地。“期盼十九大更多的出台惠农政策,从资金、技术到人才,能给予农村最好的扶持,加快农村脱贫步伐。”

  相比海嘎、麻怀的脱贫进行时,贫困对于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来说已经成为 “过去式”。

  走进岩博村,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小洋楼修建得错落有致,纵横交错的油柏路通往各家各户,村里的酒厂飘出阵阵酒香。酒厂里的技术骨干、土生土长的岩博人管波说,他的生活就是被这阵阵酒香酿得甜如蜜。“实现了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而且每个月还能领到3000多块钱的工资,还能入股,还能在家照顾老人,比在大城市打工强多了。”

  用美酒换来美生活,这一切都源于党的十九大代表、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2012年,余留芬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新思路,整合村里零散的烤酒小作坊资源,成立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今年,岩博酒业白酒产量预计1500吨。此外,余留芬还积极鼓励带动村民创办养殖场、火腿加工厂、林场、山庄等多渠道增加收入。

  十六年时间,岩博村从一个交通闭塞、人均收入800元的贫困村,变成了人均收入1万5、村集体资产超过6000万元的小康村。但是余留芬说,她的最终目标还要更高。“2020年人均收入达到35000元以上,这个是一点问题没有。有50%的人住上小洋楼,有50%以上的人有家庭小汽车,我觉得这个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编辑: 郑皓月
关键词: 扶贫日;基层;党代表

全国第四个扶贫日 基层党代表共话脱贫攻坚路上新变化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随着同步小康倒计时的响起,黔山秀水间的田野乡村,正蓄力破茧成蝶,迈着脱贫致富的铿锵步伐,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在变,笑容也一天比一天甜。今天是我国第四个扶贫日,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那些贵州大山深处小山村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