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曾让冰心一见倾心 如今“面人郎”第三代有“花活儿”

2018-02-09 16:07:00来源:央广网

小青蛙和它的“豪华别墅”(央广网记者郑重 摄)

  央广网北京2月9日消息(记者郑睿 郑重 李帅 彭兆伟)取一点绿色面团,一搓一卷,再捏捏压压……咦,这不就是那出门两天还没浪回来的“蛙儿砸”么?变这个魔术的是位“95后”小伙儿——郎佳子彧。

  16岁时就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破格吸收为准会员,18岁转为会员,同年还被东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如今郎佳子彧已经成为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唯一传承人。年少有为的他,也有着超越年龄的稳重和谦虚,“我就是一个普通孩子,只不过有个不一样的爱好”。

 

 

  面塑艺术,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据史料记载,在汉代就已有面塑艺术的文字记载。以前,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有喜事时,总是要磨些白面,蒸些“枣花”、“面花”、“面羊”庆贺一番。兼顾“好吃”和“好看”,这些花样自然广受欢迎,于是捏面人这个职业应运而生。

  北京的面人细分出了“面人汤”、“面人郎”和“面人曹”三派,而且每派间的特点和风格都不相同。“面人郎”由郎佳子彧的爷爷郎绍安创立,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郞佳子彧在制作面塑作品(央广网记者郑重 摄)

  没有两三岁就拿各式精致面人当玩具的优厚条件,大多数人和面人的第一次正面接触,是在过年的庙会上。簇拥在面塑师傅身边,看着面团被捏、搓、揉、掀一番“调教”,各路神仙就从原本平淡无奇的面团中被“请”了出来。著名作家冰心在《“面人郎”访问记》中写道:“捏什么像什么……我看得入了迷,一天也舍不得离开。”郎佳子彧也曾围在父亲郎志春的工作台前惊奇不已。

  因为“好玩儿”,郎佳子彧三、四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面塑,打通小动物、娃娃、侍女、寿星四个难度副本,面塑的“十八般武艺”在一个个作品中不断精进。如今,面塑对于他来说,不仅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习惯。不同于生活中的严父形象,郎志春在面塑方面对他反而很纵容:“你捏什么都行,只要你想。”

  没有辜负那句“捏什么都行”,郎佳子彧的作品真的很“郎佳”。他爱好篮球,也曾是校篮球队中的一员,这种喜爱厚厚的面团也盖不住。他有一个球鞋系列作品,每个球鞋只有3厘米,鞋带、标识、甚至鞋底花纹等细节都高度还原。别看作品不大,做一只球鞋却需要两三小时,完成整个作品则要花费将近一天的时间。

  “葛优摊”、“蛙儿砸”、“石头人”、“派大星”、“粉红豹”、“小黄人”等大众熟知的形象也纷纷在他面塑作品中“报了到”。“做一些身边的流行元素,大家会把注意力放在你的面人上,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事情。”郎佳子彧说。

  

  郞佳子彧的部分面塑作品(央广网记者郑重 摄)

  有人说他的作品很有创造力,题材很新颖。他反而觉得他和爷爷、父亲一样,所捏作品都是反映当时时代比较主流的东西,原来是京剧、样板戏或者老北京的市井,而他只是反映现在的生活和情感。对生活感受的追求以及精湛的技法,将是“面人郎”一脉相承的财富。

  “面人郎”是家族传承面塑技艺,但面人并不是姓郎的。郎佳子彧平时运营《面人郎》微信公号,“做一些比较能够贴近时代的作品,希望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自己也主动敞开一些渠道,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了解这门艺术”。

  “我觉得这个世界太大,可做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可能不是一辈子能干完的事。”郞佳子彧感慨地说。

编辑: 郑睿

曾让冰心一见倾心 如今“面人郎”第三代有“花活儿”

取一点绿色面团,一搓一卷,再捏捏压压……咦,这不就是那出门两天还没浪回来的“蛙儿砸”么?变这个魔术的是位“95后”小伙儿——郎佳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