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南开大学“洋教授”从留学生到汉学家 难解“中国缘”

2018-04-27 13:3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天津4月27日消息(记者陈庆滨 通讯员罗凡 林仲玮)最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讲台上,多了一位“洋教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中国古代史烂熟于心,诸子百家信手拈来,还向大家详细地介绍着欧亚各大帝国,课程内容知识面广,趣味性强,在学生中一下子就出了名。

  这位“洋教授”名叫尤锐(Yuri Pines),来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是南开大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及政治文化。

  这学期尤锐开设了以“欧亚古代帝国与中华帝国比较”为主题的系列课程,在学子中积累了很高的人气。“尤锐老师每节课都准备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视野十分广阔,且与学生有很好的互动,课上气氛非常活跃。”很多学生如此评价。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尤锐老师不仅是讲座教授,还是位不折不扣的“南开学长”:他从20多年前就和中国、和南开结下了缘。

  爱好和平 结缘先秦思想

  “我特别反对侵略和战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身处战火中的尤锐由于拒绝在被占领地当兵,而入狱半年。

  因为同样原因入狱的另一位以色列人,在狱中向他讲述了自己在大学学习的中国哲学。“我第一次听到中国的哲学,之前完全没有听过这个东西。”狱友的介绍引发了尤锐极大的兴趣,出狱后他直接去了以色列国立图书馆借书。“特别有意思的书,特别有意思的思想。所以应该说在我上大学之前,那个时候还是在当士兵,我就已经决定了我要学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锐在大学继续研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东亚系。

  随着学习的深入,尤锐发现,如果想看懂对于研究中国先秦史极为重要的出土文献,就要先学习古汉语,同时要了解古文字、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物质文明,当时大学的课程安排早不足以满足他的学习需求。

  “你必须自己读很多,看别的人怎么翻译,然后你才能慢慢地开始了解、开始懂这门语言。”

  除了语言外,尤锐认为学习外国民族历史,必须要摒弃现代思想和价值观带来的偏见,站在当时历史的角度来看问题。要了解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历史,就必须要了解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也是这样,对学习别的民族的历史更重要。”硕士毕业后,尤锐决定远赴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前往孕育出这些精妙绝伦思想的源地:中国,进一步探寻它们的本质。

  慕名而至 来到南开求学

  “我和南开大学从很早以前就有了很密切的关系。”谈到自己在南开的经历,尤锐说道。1993年,他来到了中国,得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有位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刘泽华教授,于是便选择到南开继续深造。“我的博士生涯有一半都是在南开度过的,那几年在南开的日子,在我印象中是特别特别深刻的,永远忘不了。”尤锐回忆起那段时光,感慨万千。那时的他将自己完全沉浸于书海:“每天从早上到下午两三点钟,我一直要读书,我觉得每一天都比昨天聪明,从来没有这样好的感觉。”

  能有如此显著的进步,主要得益于良师的启发,这也是他深爱南开的理由之一。

  当时尤锐所在的大学并没有专人研究中国古代史,而他所阅读的诸子百家也多是英文或俄文版。来到南开后,他试着改用中文阅读资料。在听了刘泽华教授对政治思想的阐述后,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思考和启发。“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古代思想,你不要用西方的那些哲学概念,你要从大的内在的政治思想的角度来分析。”他觉得这是西方学者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一个角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大门,为他此后的研究提供供了很好的思路。“我明白了,这是我的未来。”

  “一带一路” 交流再续前缘

  将近两年的中国生活不仅令尤锐确定了学术方向,也使他更加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着迷。此后几乎每一年,他都会回南开看望刘泽华教授和自己的朋友。2013年,尤锐被南开大学聘为讲座教授。近年来中国的文教事业不断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愈加繁荣,这些巨大变化他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作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中以关系自此不断迎来新的发展。从上海直飞以色列航班开通,到中国公民赴以10年多次往返签证政策的实施,再到特拉维夫中国文化中心的设立,都使两国的文化学术交流更加便利顺畅。

  谈到这些,尤锐介绍到,以色列有特别发达的科研,中国和以色列能就此加强在科学研究领域和大学之间里的交流,从而避免政治敏感并实现互利,这是他非常看好的。中国能够做到不干涉他国的内政和外交,与互相之间存在矛盾的中东各国同时实现了友好往来,“所以我觉得中国在中东,有特殊的地位,这在之前其他国家中是不存在的。这是新的外交关系的模式。”

  不同于历史上的“一带一路”,尤锐认为这是一项特别重要且长远的政策。随着中国技术和设备的大力发展,能将这些资源出口国外,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实现这些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多国共赢,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他认为,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需要更多的了解和沟通,若能进一步学习他们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交流与贸易会更加通畅。同时中国也还需不断增强自身文化的创造力和吸引力,向不同国情、不同文化的国家更好地介绍和展现自己,“我特别希望以后外国可以更深刻了解中国。”这是尤锐的愿望。

  “我在中国已经没有什么地方没去过,除了西藏以外。”尤锐笑道。自从毕业后,他每年都会来中国两三次,已经走遍了各个省市。每去一个地方,他首先要在网上看该地有哪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第一批、第二批一直往后,重要的文物遗址他都不会错过。尤锐说,下一步他就要打点行囊,踏上进藏的旅途,走遍中国,把自己的“中国缘”不断延续下去。

编辑: 郑睿

南开大学“洋教授”从留学生到汉学家 难解“中国缘”

最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讲台上,多了一位“洋教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中国古代史烂熟于心,诸子百家信手拈来,还向大家详细地介绍着欧亚各大帝国,课程内容知识面广,趣味性强,在学生中一下子就出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