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嘉兴5月24日消息(记者谢梦洁)浙江嘉兴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先行地,早在2003年,嘉兴便将“城乡一体化”确立为嘉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那么嘉兴是如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呢?近日,“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采访报道组来到嘉兴市海盐县,从城乡环境打造、产城融合、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了解嘉兴海盐县的“城乡发展一体化”。

  “这家银行只爱美丽不爱钱”

  海盐六里村打造“美丽银行”优化城乡宜居环境品质

  采访报道组来到位于嘉兴海盐的六里村,看到了一个挂着“美丽银行”牌匾的小院落。小院落里摆放了郁郁葱葱的花草以及错落有致的坛坛罐罐,特色十足,院落里的美丽景致是由村民们提供的废旧酒坛、啤酒箱、脸盆等改造而成的。

  六里村党委书记周吉伟向记者介绍这是一个“只爱美丽不爱钱”的“银行”,“设置‘美丽银行’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村民以物换物,村民可通过提供自己废置的物品参与活动、创先争优等形式获取虚拟的‘美丽币’,得到的‘美丽币’可以兑换‘美丽银行’的物品。”

  

  “‘美丽银行’的服务对象不仅限于本村的村户,其他村感兴趣的村民都可以在开放时间段去‘开户’。‘美丽银行’在每月的10日、25日正常对外开放。村民们凭借着户口薄来免费办理‘美丽存折’一本,一户仅可以办理一本。1枚‘美丽币’可以兑换的东西很多,比如当季自产农产品、村民自制的手工艺品以及村民们的缸、罐、坛等废旧物品,以及儿童玩具、书籍、字典等闲置物品”,周吉伟告诉记者。

  “这家‘美丽银行’在浙江省是首创的。我们建设这家银行的初衷是以‘美丽银行’为载体,倡导村民们的节约文明新风,通过以物换物来激发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主动参与到海盐县全域整治、‘垃圾革命’的工作中去”,周吉伟表示。

  在“美丽银行”的周边农户里,记者见到了农户周大伯。周大伯跟记者说,通过村里“美丽银行”的设置,他去兑换“美丽币”的积极性很高,现在他家的庭院已经收拾地比较整洁了:“原来我家的庭院比较杂乱,堆放了各种杂物,比如不用的瓦缸罐子、闲置的小家具以及柴火堆,现在我把这些闲置的杂物存进了‘美丽银行’里,庭院不但整洁了,我用‘美丽币’换来的物品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像周大伯这样的农户例子还有很多,‘美丽银行’一开户就受到了远近村民的一致追捧。在‘美丽银行’的开户当天,光登记开户的数量就达到了100多户,这说明村民的积极性很高”,周吉伟说。

  实际上,“美丽银行”只是嘉兴市注重环境打造,优化城乡宜居环境品质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嘉兴市全面推进农村垃圾革命,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已达到72%。

  “‘美丽银行’本质上也是促进‘垃圾革命’的一种新型实践方式。通过‘美丽银行’,我们要做到的是让村民们了解‘垃圾革命’的好处。城市的垃圾分类做的好,我们乡镇也不能落后,形式上可能要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我们就是要朝城乡宜居环境品质一体化的目标而努力。今后我们还将持续推进、开展‘美丽银行’的各项工作,让‘美丽乡村’建设深入人心”,周吉伟说。

  推进“产城融合” 实施“强村计划”

  海盐“电商村”的经济转型之路

  除了“美丽银行”对城乡环境打造的生动实践外,位于嘉兴海盐的六里村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电商村”。近年来,六里村依托本地特色经济产业积极扶持农村电商,主动适应“互联网+”新常态。据六里村党委书记周吉伟介绍,六里村共有967家农户,其中活跃的网点有123家,从事网店生意的农户大概有1000多人,数量已超过本村家庭户数的10%。

  “2015年,我们村党委积极响应嘉兴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号召,充分利用六里镇商业集聚、交通便利等优势,鼓励引导村内生产产家、个体经商户开设网店,兴起电商行业,从而增加农户的集体性收入”,周吉伟表示,“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2015年,我们村的整体销售额时2800万左右,到了2017年,我们村的销售额已经达到7000多万,翻了大概接近3倍。”

  

  问到具体的做法,周吉伟告诉记者首先普及给村民的就是关于“农村电商”的具体概念。“在大城市里,电商、淘宝这些字眼已经非常普及化、大众化,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在村里,很多农户还不清楚这些概念。所以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组织淘宝创业培训,让农户们明白到底什么是‘电商’。”

  那么为什么会想到做电商呢?周吉伟说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城里在大力发展电商,我们村也不能落后。而且电商可以在家实现创业营收,所以形式上比较好”,周吉伟说,“我们为了让农户了解什么电商,我们还特地请了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村里为创业者讲解,并为有需要创业的年轻人提供可以进行经验借鉴的平台。”

  除了邀请电商专家来村授课外,六里村还深入挖掘党员的创业典型,用身边人的故事来激励周边村民们的“电商创业热”。“比如在经营淘宝店的队伍中,我们村的傅冬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本身是一个党员,原本经营了一家服装加工厂,在电子商务兴起后,他迅速瞄准了商机,加入了电商的行业”,周吉伟告诉记者,“我们在了解了他的例子后,总结并推广了他的个人经验,并且鼓励他向其他村里的电商创业者分享开网店的经验。”

  在2015年,六里村被淘宝正式授予“中国淘宝村”称号,如今的六里村农户已经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赚钱的梦想,而六里村也得以跻身为海盐县三大电商村之一。

  “我们村对电商经营的农户非常地关注。为此我们还专门召集了本村从事电商经营的群体,以座谈会的形式来畅聊本村电商产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掌握电商经营者的发展思路和创业构想”,周吉伟表示,“我们还利用‘中国淘宝村’的牌子。通过村民们自愿和分红的形式来筹集资金,通过专业的规划和设计来引进更多的电商产业,将六里村打造和发展成远近闻名的电子商务集聚地。”

  问到未来的计划,周吉伟向记者透露道:“我们在下半年将建造一个电商大楼,投资两千万,面积约8000平方米,总共四层。我们打算给入驻的村里的电商企业第一年免除租金,第二年租金减半,第三年租金打八折,第四年再恢复原价。建造这个大楼是为了鼓励电商青年创业,带动当地村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海盐澉浦镇的“农村30分钟文化圈”

  采访报道组来到了位于嘉兴海盐的澉浦镇,走进澉浦镇,就会发现浓郁的文化氛围已经与这座历史悠久的小镇融为一体,澉浦镇文化站就扮演着村民精神文化家园的重要角色。

  记者了解到,目前嘉兴市已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全覆盖,“农村30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文化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澉浦镇文化站站长叶露说,“首先是市文化馆中心馆,然后逐次向基层延伸出来的是县文化馆总馆、镇文化分馆。到了村里,就变成了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要载体的农村文化馆支馆,四级网络,层层递进,从而建成城乡一体、功能健全、服务规范、优质高效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记者在澉浦镇文化站,看到了功能区齐全的文化站里包括了服务大厅、排练厅、报告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电影放映厅以及图书馆。当记者走进位于文化站三楼的小型图书馆时,看到了图书馆极其丰富的藏书量。“现在海盐县下辖的乡镇都有这样的图书分馆”,叶露说,“我们这现有26000册图书,由海盐县图书馆总馆统一配送。每年四次轮换,基本是一季度一次,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全县的图书使用率。”

  “图书馆的人气很旺,在2017年,我们统计过,大概一年内接待了5.3万人次。因为在镇里,很多孩子在寒暑假没有地方可去,父母又忙着工作。来镇里的图书馆看书陶冶身心成为了众多镇上父母、孩子的不二选择”,叶露表示。

  

  走到二楼,一阵嘹亮的歌唱声响起,这是由澉浦镇村民组成的“喜阳红中老年文艺队”正在编排越剧表演歌曲《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我们的文艺队的人数大概固定在20人左右。每周礼拜三、礼拜天下午来文化站练习歌唱,我们现在唱的这首歌是请县文化局退休干部周文豪老师自己编曲编词的。文化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习环境”,文艺队其中一位成员告诉记者。

  “他们的积极性很高的。每次有空闲,他们就会来问我,县文化馆最近有没有出新的节目编创要求和演出机会”,叶露说,“他们得知有节目需要时,文艺队的队长就会安排队员们来文化站练习。文艺队的队员多才多艺,吹拉弹唱都会,等他们练好了,又会主动‘请缨’去各村自办演出的舞台上表演曲目。”

  

  叶露表示:“文化下基层”在澉浦镇的实践是多样化的,除了‘图书下基层’、‘演出下基层’、‘展览、讲座下基层’‘体育展示下基层’等形式外,还有农村文化活动‘158’工程(每个行政村里每月1场电影、每年5场演出、每年8次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内容极其丰富。比如在上个月的母亲节,澉浦镇联合南北湖村就策划了一个‘感恩母爱 弘扬美德’的系列活动,评选出村里的‘好妈妈’、‘好媳妇’、和妈妈一起合影、为妈妈亲手制作并送上一束花,母子同做手工等,让村民们意识到母爱的可贵。”

  那么谁来捕捉村民们的文化动态?记者了解到,目前嘉兴市正在进一步深化实施“两员”制度,“两员”包括文化下派员和“村级文化管理员”,“两员”制度已经在全市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市、县、镇、村四级文化人才网络体系。

  对此,叶露向记者介绍了澉浦镇对“两员”制度的深度实践。“我镇的文化下派员在2012年3月就已经到位。下派员培育发展起了近十支镇一级的文艺团队、创编打造了十余个在市、县舞台上获得金奖、银奖的精品文艺节目。在镇上的‘一村一品‘文化秀活动中,只要村里有需要,文化下派员都会尽力帮助策划和指导,并提供演出设备、设施服装等便利。”

  “文化下派员实行‘县聘镇用、县镇共管’的双重管理模式,下派员由县文化馆聘用,列入事业编制,并接受县文化馆直接领导、指导和考核,平时接受工作所在乡镇文化站的日常管理”,叶露说,“而文化管理员则成为了镇文化干部在各村的‘眼睛’和‘臂膀’,能及时捕捉村民们的文化动态传递给文化站,组织好村里的各类文化活动,协调好市、县、镇三级的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的下沉服务。总的来说,‘两员’的推广、普及,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才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