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河湟谷地脱贫路】向特色种植养殖要效益

2018-07-10 09:05:00来源:央广网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台子乡哇麻村为全村贫困户建立了扶贫档案

  央广网西宁7月10日消息(记者张雷)青海省国土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第四大省区,但农业可利用土地很少。目前全省耕地保有量仅为880多万亩,不到国土面积的1%。

  尽管河湟谷地耕地面积占青海全省60%,但以往种植结构相对单一、户均种植规模小,小麦、油菜、土豆“老三样”仅能维持生计。发展庭院经济,建立种植、养殖合作社,向特色种植、养殖要效益,成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青海河湟谷地各县区脱贫攻坚、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台子乡哇麻村贫困户全部脱贫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哇麻村,2015年精准识别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村干部与村两委班子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帮每户贫困户“把脉”,充分利用六盘山片区扶贫资金和当地政府扶贫互助资金,引导贫困户种植长白葱、当归等特色经济作物,养殖土鸡、土猪、肉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全村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哇麻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葱花土鸡养殖基地

  今年55岁的马立清是因残致贫的贫困户,村干部帮助他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指导他种植了4亩当归,用互助资金帮他新建了畜棚,提供14头土猪和饲料。两年多来,马立清饲养的土猪已达到50头,靠特色种植养殖,马立清家的收入从全村落后垫底变成了名列前茅。

  哇麻村还成立了寿广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用扶贫资金建起了一座葱花土鸡养殖基地,今年67岁的留守老人刘应珍和老伴被聘为饲养管理员,每月有3000工资收入。靠卖土鸡的收入,不仅村里的贫困户每年分红有一笔收入,村集体也有了用于扶贫助困助学滚动发展的资金。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党支部书记晁沐向记者介绍公司带动农民增收脱贫情况

  在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青海省林业厅住村干部和村干部2015年与35贫困户结对帮扶,引导贫困户从事藏药材、苗木种植,发展林下经济。

  2016年,村里成立了进财专业合作社,38户贫困户和五保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为合作社社员。村里争取六盘山片区扶贫资金280万元,种植250亩当归,140亩云杉、油松、丁香等苗木,还建了2个大棚培植羊肚菌。从青海省林业厅争取林下经济项目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树莓625亩,成立了青海树莓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

  青海省林业厅住村干部、前沟村第一书记赵雪彬介绍,经过两年的发展,村里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了24项扶贫项目。贫困户靠土地流转、合作社、公司分红,在合作社、公司劳务收入,去年人均收入达到1.58万元。

  

  前沟村贫困户种植树莓增收

  村党支部书记、树莓公司董事长晁沐告诉记者,前沟村借助“公司+合作社+农户”多种扶贫模式,不仅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全村村民收入都逐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零元增加到80万元,还带动了周边5个村共同脱贫致富。

  

  青海树莓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成为带动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增收致富的龙头企业

  在湟源县巴燕乡下胡丹村,为了帮助34户贫困户脱贫,村党支部牵头,引进甘肃一家药材公司租赁村里500亩土地种植黄芪。种植用工全部是村里的贫困户,药材成熟销售后,70%的利润归农户,仅此一项,2016年全村贫困户人均增收3200元。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巴燕乡下胡丹村第一书记刘文慧接受记者采访

  2017年,村里成立了有太专业合作社,从事牦牛育肥,130头牦牛相继出栏,村集体有了10万元收入。在此基础上,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湟源下胡丹农牧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牦牛育肥、饲草料种植和加工为主,中草药种植为辅,村集体经济滚雪球似的不断发展壮大。

  

  下胡丹农牧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特色养殖基地

  湟源县委组织部住村干部、下胡丹村第一书记刘文慧介绍,借助特色种植养殖,村里原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随着村集体收入的逐年增加,已经能够防范村民因病因残等因素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牦牛育肥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如今,在河湟谷地各县区,除了传统的小麦、油菜、土豆,玉米、蚕豆等农作物,葱蒜、辣椒等蔬菜,当归、黄芪等中药材,苗木花卉等经济观赏作物遍地开花,种植业结构单一的状况正在改变。从土鸡、土猪养殖到牦牛育肥和饲草料配套种植,农区养殖业规模也在不断壮大。特色种植、养殖业稳步发展,在河湟谷地脱贫攻坚工程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编辑: 郑皓月

【河湟谷地脱贫路】向特色种植养殖要效益

青海省国土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第四大省区,但农业可利用土地很少。目前全省耕地保有量仅为880多万亩,不到国土面积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