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首届全国中学生人工智能大赛决赛在京举行

2018-08-21 10:0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21日消息(记者刘天思)2018年8月18日,首届全国中学生人工智能大赛(AICC)决赛在北京举行。本次大赛作为国内首个面向中学生的人工智能领域科创发明类赛事,得到了来自航天、矿业、医疗、金融、以及“一带一路”等多个领域专家的支持。大赛学术评审委员会联席主席由倪光南、李衍达、陈清泉、张钹、沈向洋五位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美国工程院的院士担任。大赛学术评审委员会委员由10位来自科技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纽约大学上海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教授和博士担任。与传统赛事偏重考察知识不同,本次大赛重点考察学生的自主创新、问题解决、结构性思维、跨学科应用、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六大能力。这六大能力也是面向未来的跨学科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

  决赛中出现了很多吸引眼球的项目展示。例如:高中组获奖作品“人工智能+智能旅游”的跨学科研究,基于海岛游和海洋旅游事故的历史数据,使用了人工智能模型中的随机森林算法和主成分分析算法,实现了海岛旅游中鲨鱼袭击风险的精确预测,兼具商业和社会价值。初中组获奖作品“人工智能疾控系统”利用计算视觉技术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进行疾病诊断,使得每个人的手机都可以完成专业医护人员的部分工作,成为流行病控制体系的一部分,为人工智能和公共卫生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20支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队伍,经过初赛环节中的激烈角逐,从数百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在决赛环节一整天紧张的项目展示和评审之后,初中组和高中组分别评选出两个决赛入围奖、五个单项奖和金银铜奖。最终,来自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和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的队伍分别摘得了初中组和高中组的桂冠。

  决赛队伍在19日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发展论坛暨全国中学生人工智能大赛颁奖典礼。论坛邀请到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做主旨演讲。杨学山作为信息化专家,以“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改变”为主题,详细分析了社会劳动总供给和总需求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变化,谈到当今时代已经从机械时代往智能系统时代转型,以及未来我们进入到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杨学山的演讲对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陈纪稳先生作为专家对话环节主持人,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衍达、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客座教授何宇滔、纽约大学上海分校客座教授廖明和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文化寻力项目创始人刘恋,共话人工智能赋能未来。几位专家结合自身所处的行业,从生物、通信、航天、文化多个角度谈论了人工智能对于未来生活的影响。现场热爱科技的学生们在提问环节对话院士和教授,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据大赛组委会秘书长丁洁介绍,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四个国家、全国32个省和自治区、64个城市、411所学校的数千名学生的报名。大赛通过承办单位的“有方app云”教学平台,在短短半年内,在全国中学生群体中普及并传播了人工智能教育和相关知识,并减少了由地域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教育差距。

编辑: 郑皓月

首届全国中学生人工智能大赛决赛在京举行

2018年8月18日,首届全国中学生人工智能大赛(AICC)决赛在北京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