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小城之夏·采访手记】为了更好的“选择”

2019-07-18 09:15:00来源:央广网

  在“省边小城”,你会面临很多选择。70年巨变,形形色色的人和物,每一个都能成为故事。有时候,选择哪些放弃哪些,是一种艰难的取舍。而放弃,是为了更好的“选择”。

  做《筑梦新时代·小城之夏》策划时,选题几经更改,而我最终将报道地点定在了宣城市广德县。因为这里是竹乡——环境优美;更因为这里是苏浙皖交界——对比强烈。

  在广德新杭,我见到了很多人。有表演皮影戏的老人,有事业有成返乡创业的企业家,有制扇大师,有过去繁华的见证者……最终,我选择了四个人物,用笔触和影像去记录他们的追梦历程和难忘瞬间。

  有一些人、一些故事,不得不放弃。而杨贵华就是其中的一个。

  杨大爷今年66岁,他可是个唱皮影戏的“好手”。30多年前在广德,算得上县里的大明星。

  “以前,农闲时没其他娱乐活动,演一场皮影戏,最多时有千把人在看。”杨大爷说,上世纪80、90年代是皮影戏演出最吃香的时候,不到10人的剧团,“从每年正月初六演出到四月,再从十月演到腊月。”

  杨大爷年轻时,干过理发、缝纫,唱皮影戏全凭着爱好。“皮影是这个地方的传统,三省交界地方,河南移民比较多,戏服最早都是从河南买过来的。”杨大爷说。90年代,杨大爷的皮影戏团队已经开始跨三省演出,成了三省交界之地“整条街上最靓的仔”。“去浙江、江苏演出,一演就是好多天,一套皮影戏要装一个箱子、70多套衣服。当时,锣鼓一打,四面的人都会围过来。”

  上世纪80、90年代,杨大爷们演一场皮影戏能赚60元钱,最多时一场戏赚150元钱。2010年以后,杨大爷的皮影戏队员年龄大了,皮影戏也逐渐没了观众。皮影戏服成了杨大爷压箱底的“宝贝”。

  “每年我都会把皮影戏服拿出来晒下,防止发霉。这是一门艺术!这是文物!到我手上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能坏了。”杨大爷说。

  采访结束时,杨大爷将带来的皮影戏服逐个打包。回去的路有些距离,我跟杨大爷说,“我送你吧!”杨大爷始终不同意,一个人背着戏服回家。

  三省之交,经济文化碰撞下,这样去坚守的传统艺人有很多。

  我们选择的小城——新杭,煤矿资源丰富,曾经是广德经济的引擎。鼎盛时,这里的箭穿村跻身于“亿元村”行列;这里的长广煤矿号称“小香港”,享尽风光。然而,随着煤矿整顿关闭,经济一度受到重创。

  “能源结构上的高消耗、自然环境上的高污染、社会治理上的高风险,是客观上的民心之痛。而财政收入上的高依赖,则是主观上的断腕之痛。”新杭镇党委书记张勇国说,煤矿的关闭,让工业引擎逐渐没落。

  煤没了怎么办?是守着过去的荣光,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还是放弃过去,趟出一条新路?为了更好地选择,新杭选择放弃过去,扬长避短重走工业路,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生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关停散乱污企业351家,工矿重镇长广,正在统一规划发展旅游产业。当年的选择,让小城新杭壮士断腕后,迎来重生。小城财政收入占到广德县的四分之一,工业引擎再放荣光。(记者王利)

编辑: 张乔

【小城之夏·采访手记】为了更好的“选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