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撒拉族人民黄河上游建乐土

2019-07-23 17:01:00来源:央广网

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奔小康现场推进会代表参观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马家村(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央广网循化7月23日消息(记者张雷)近日,记者随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奔小康现场推进会代表团来到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实地观摩,现场考察在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中率先“摘帽”的撒拉族人民生产生活状况。

村文化广场(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撒拉族是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青海独有的人口较少世居民族,主要聚居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及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七百多年前的元朝初期,撒拉族先民牵着骆驼从中亚向东迁徙,一路寻觅安居乐业的家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黄河上游觅得与故乡类似的一方水土,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家门口玩耍的撒拉族儿童(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新中国成立后,撒拉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与黄河两岸汉、回、藏等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建设幸福生活的乐土。改革开放以来,循化县撒拉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依靠特色种养植、民族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劳务输出,2017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区域性整体脱贫摘帽的县。

  记者随代表团来到循化县街子镇马家村,走进撒拉族建筑风格的木雕大门,沿着干净整洁的街道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刻着“感恩”两个大红字的岩石,老少村民在旁边的村文化广场上休闲玩耍。随意走进街道两旁的民居,宽敞的庭院内种满了花草、停放着汽车。村民热情地带着客人参观,各种家用电器家具、水电暖一应俱全。

循化县街子镇骆驼泉(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走进与马家村相邻的上坊村驼泉庄园,这是一座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的集体经济农家院,村民们捧上各种新鲜的水果,馓子等撒拉族特色美食糕点请客人品尝,图文并茂的展板,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向客人们展示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富足。

  驼泉庄园旁便是撒拉族人民心中的圣地——骆驼泉。只见一池清澈的泉水中,静卧着一头白骆驼。传说这是当年跟随撒拉族先民、驮着故乡水土来到这里的白骆驼“卧泉化为白石”,于是这里便成为撒拉族先民最早落脚的地方。如今,骆驼泉不仅是集游览观光、体验撒拉族民俗为一体的旅游景点,还是青海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奔小康现场推进会代表参观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园(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离开骆驼泉,来到新建的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园。这是循化县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重大文化旅游扶贫项目,集游客综合服务接待、撒拉族传统民俗文化展示、撒拉尔传统民宿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体验式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文化产业园区。

  在高高矗立的民族团结塔下,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撒拉族姑娘在民族团结塔下讲述撒拉族人民与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的历史。

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撒拉族姑娘在民族团结塔下讲述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的历史(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在循化县特色产品展示馆、循化县扶贫成果展示馆,循化县委常委、副县长朱雄介绍,近年来,循化县把增强群众“造血”功能放在重要位置,将种植业、养殖业和拉面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三驾马车”,促进增收产业融合发展,确保户户有脱贫产业,家家有增收门路。

线辣椒是循化县撒拉族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农产品(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在青海拉面产业展示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循化县撒拉族劳务人员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经营的餐饮实体店达7500多家,从业人员达3.6万多人,年劳务收入4.5亿元,拉面产业经济综合收入20亿元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4.65万人,拉面经济已经成为撒拉族的重要脱贫致富途径。

  在连接大数据中心的大屏幕前,工作人员现场联通了在安徽省合肥市一家拉面店,邀请客人与撒拉族老板进行音视频远程对话,了解在外省的生活经营情况。

撒拉族妇女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增收(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青海拉面产业展示馆外,艾麦尔公司的撒拉族总经理何文清带领拉面师傅,现场制作香气扑鼻的“牛肉拉面”给大家品尝,表演三十根细如发丝的拉面穿过同一针眼的绝技。

循化县艾麦尔拉面师向客人展示拉面穿针眼绝技(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何文清告诉记者,他已在全国各地开设了50多家直营店和加盟店,还将拉面店开到了国外。员工大多是循化撒拉族老乡,其中不少人原来是精准贫困户,经过培训劳务输出,实现增收致富。

编辑: 郑皓月

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撒拉族人民黄河上游建乐土

近日,记者随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奔小康现场推进会代表团来到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实地观摩,现场考察在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中率先“摘帽”的撒拉族人民生产生活状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