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山村的农户们种植人参(央广网记者 苑竞玮 摄)

  央广网靖宇10月21日消息(记者苑竞玮)国家级贫困县吉林靖宇大北山村转变农业种植思路,人参、天麻、大果榛子等让村民脱了贫,“老农夫“品牌的成立和壮大让靖宇县大北山村插上电商致富的翅膀。

驻村第一书记高世龙(央广网记者 苑竞玮 摄)

  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致富梦

  10月的靖宇县大北山村下了几场霜,气温下降了不少。驻村书记高世龙站在村部门口招呼着远道而来的客商:“我们大北山村在长白山余脉脚下,无论是气候还是土壤都非常适合种人参……”

  人参是吉林省特产,也是长白山三宝之首。但是,一直种植玉米、大豆传统农作物的村民可不敢随意改种其他,村民们固守着自己的种植观念,不敢变。高世龙2016年1月来到靖宇县龙泉镇大北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始了脱贫攻坚工作。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转变村民们的想法,充分利用大北山村的地理优势种植人参、天麻等经济作物,帮助村民脱贫。

  村民们不相信什么策划书,也不相信村干部的创新思路,高世龙只能选择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们以包保的方式自己亲自种植人参和天麻,党员干部自己种、自己承担风险。第一年人均花费了5000多元种植成本,却卖出了20000多元的好价钱。村民们看到了收益,这可比种植玉米、大豆的收益翻了好几番,他们选择纷纷跟着高书记干,改种人参、天麻。

  就这样,种植结构的调整拉开了大北山村脱贫致富的大幕。

“老农夫”电商服务中心(央广网记者 苑竞玮 摄)

  “老农夫”品牌让贫困山村换新颜

  “单打独斗”不能让村民大面积脱贫,发展规模种植形成成熟完备的产业才是根本途径。于是,高世龙推动村民进行种植结构的大调整,增加人参、天麻、贝母、木耳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积极带领村民开辟了“大北山村田园经济体”,建立了小型山野菜工厂,村民们上山挖野菜后加工厂再集中回收加工。

  种植结构调整后,想要正规化、规模化销售出去,就得有自己的品牌。高世龙对记者表示,农特产品大都是非标产品,想要彻底打开销路就得进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最终,经过村班子集体讨论,“老农夫”品牌作为注册商标应运而生,大北山村的农特产品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老农夫”品牌人参封箱包装邮寄(央广网记者 苑竞玮 摄)

  “拼多多”电商平台让“老农夫”走向全国各地 千家万户

  规模经营之后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销路。高世龙说:“大山里都是宝,这些宝贵资源得让全国的百姓都知道,让我们‘老农夫‘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所以,仅靠线下经营是远远不够的,最终高书记在众多网络电商平台试水后,选择“拼多多”成为合作对象。他表示,“拼多多”是农货产品起家,比较适合刚刚起步的小型公司,他将消费者长时段的分散需求汇集成短周期的批量需求,将大北山村的人参等农特产品在短周期内顺利卖出去,产销深度衔接,让农特产品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完美连接起来了。

  据“老农夫”品牌靖宇县推广负责人高松革采访中表示,现在每天基本人参就达5000多单,旺季最多时候一天10000多单,大北山村的珍宝人参通过电商平台“拼多多”走进广东、浙江等南方省份,走进了千家万户,让更多人了解、熟悉、认可了“老农夫”品牌。

  为了充分利用好电商这一重要的销售平台,高世龙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电商运营知识,同时还从上海挖来了专业的运营、美工和采购,很快“老农夫”的拳头产品长白山人参便位居“拼多多”平台相关类目的前列。

  据了解,目前“老农夫”已开始集团化运作,大北山村村民占股80%,剩余20%则成为全村的集体资金,村部旁的活动广场就是利用盈利资金修建的,冬天村里都会举行分红大会,村民人均增收已达数千元。“我们一方面在拼多多卖自己村子里的产品,另一方面在整合全县甚至更多的优质农货进行销售。现在合作的工厂已经完成了新产线的改造,未来的产品会更加契合电商特点”,高世龙的目标是做成一个长白山脚下的电商之家。未来还将上线更多款新品,将“老农夫“这个金字招牌更好地推广到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