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多月的经历,都是我难以忘怀的记忆。当我看到病人每一次的微笑,每一次的肯定和感谢,我都觉得我来武汉是值得的。相信我们终将战胜疫情,脱下防护服、脱下口罩,相互拥抱,一起开怀大笑。” 

  

  讲述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介入放疗二区 李娇护师

  支援地点: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自2月7日开始踏上武汉,支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以来,已经过去了42天。还记得2月6日,我们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响应国家号召,在几个小时内迅速组织了131名队员成立医疗队支援武汉,很荣幸的是我终于加入了这第二批医疗队!当时的我有害怕,有担忧,但是更多的是责任,是使命,因为我是一名护士,救死扶伤是我终身并为之努力的工作。
  这一个多月的经历,都是我难以忘怀的记忆。当我看到病人每一次的微笑,每一次的肯定和感谢,我都觉得我来武汉是值得的。相信我们终将战胜疫情,脱下防护服、脱下口罩,相互拥抱,一起开怀大笑。
  292床患者说:我会是第一个出院的患者
  2月7日,我们支援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西14楼重症病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完成开区。我们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经过两天,我们陆陆续续收满全区50人。
  292床患者易先生是我们开区的第一个病人,2月19号成为我们病区出院的第一人,终于如愿实现他住院期间不断跟我重复强调的目标——成为第一个出院的患者。易先生住院期间,我们一直鼓励着他:“希望就在不远前,要相信我们,相信医学,坚定信心,你会痊愈出院的。”易先生回答说:“你们真棒,在疫情面前,你们就是花木兰!”
  还记得那天,我看到科室发来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易先生今天准备出院”。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内心无比欢喜。我想这是我们的每个人努力的结果,胜利就在眼前,我们一定能早日打赢这场狙击战! 
  
  △第一位出院患者易先生与医护人员合
   虽然一针未中,阿姨却对我连声道谢
  还记得第一次上夜班,凌晨六点去给一个阿姨抽血的时候,护目镜早已模糊了,阿姨告诉我她自己血管不好,借着一丝的光线,一针未中,我赶忙道歉。然后,我靠着感觉在阿姨手背上摸索着给阿姨扎了第二针,幸好,中了!我内心的大石头总算落下了。
  意外的是,抽好血后,阿姨一个劲地夸我太厉害了,我只能无奈的苦笑着,按照平时的技术一针搞定,但在特殊的环境下只能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慢慢摸索,其实最感谢的就是阿姨的信任。在这种环境下病人需要我们的鼓励,我们也需要病人的鼓励,才能更好的战胜疾病。
  阿姨说我有一双最亮的眼睛
  昨天上班的时候,平时每次接班时,阿姨总会开心的跟我打招呼,今天却是无精打采,有些许难受地躺在床上。我连忙询问阿姨是否哪里不舒服,阿姨吃力回答道:“姑娘,我就是头晕。”然后我就给她量了个血压90/56,稍微偏低一点,交代了一下注意事项,就叫她卧床休息,观察一下。半个小时后再重新查房的时候,我再询问阿姨:“您现在头晕有没有好一点?”她仍然跟我说:“我还是觉得有点头晕。”我看了看床头柜上的早餐,似乎没有动过。我问她吃早餐没有,她跟我说:“小李呀,我这几天没胃口吃不下东西啊……”我听后连忙把阿姨的早餐拿去加热,去护士站拿了一瓶牛奶,送到阿姨面前。
  我握着阿姨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姨必须得多吃东西才能增强抵抗力,才能早日康复出院,胃口不好的话,就少量多餐,我们会针对性给你加点改善胃口的针或者调整一下你的饮食!”阿姨听后,两眼泪汪汪地望着我,我们目光凝视着对方,阿姨拍着我的手臂说:“小李呀,你的眼睛最亮了,每次都能观察到我们的需要。谢谢你的关心,我一定振作起来,多吃饭,与病毒抗战!”听完,我欣慰地笑,对阿姨竖起了大拇指。
  
  △李娇护师(右二)与同事合影
  在病房里,虽然每一天都做着同样的事,虽然这些都是很小很小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只要我们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情,对病人认真负责,细心体贴呵护,病人都会对我们的工作给予高度的肯定和支持,也会积极配合治疗。每天看着一个个病人康复出院,一个个脱离氧疗、脱离呼吸机,脸上洋溢的微笑与信心,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战胜疫情的决心。是的,我们相信胜利就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中国加油!武汉加油!我们加油!(记者郑澍 通讯员刘文琴、黎智铟 图片由院方提供)